敗了,勝了
2002年,俞高峰和他的合眾達就曾遭遇到一次不大不小的挫折。
那一年,合眾達一腳踏進了安防領域,但很快不得不收回來。那似乎并不是個合適的時機。安防的視頻監控市場尚處于早期,很多軟件標準還不完善,市場并沒有真正啟動。但俞高峰不想從市場上找原因,他認為主要還是產品的問題。
當時合眾達向客戶推薦的是TI的TMS320C6205,這顆DSP芯片雖然各方面性能很強,還有PCI接口,但卻是一個通用平臺,沒有視頻接口,而且算法等各方面的支持也非常弱,差不多只能購買國外第三方算法。這樣一個產品,對于實力強大的國際型企業還可嘗試,而對于眾多的本土企業來說推廣起來是在勉強。
沒有合適的武器,再加之TI當時對中國的重視度也不高,這場仗還未打其實就已經注定了結果。當時的結果是,僅做成了一家知名公司,而且由于種種原因而使量產時間一拖再拖,產品推上市場并未達到預期目標。
雖然一開始也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但嚴酷的現實還是令俞高峰很不甘心:以TI的定位、半導體工藝水平來看,怎么會輸給其他廠商呢?沒能有所突破可能是自身的一些方法或策略上需要調整,這件事還一定大有可為。
2004年,TI所推出了TMS320DM642(以下簡稱“DM642”),合眾達對此密切關注。這似乎就是為視頻監控量身定做的芯片,時逢中國的嵌入式DVR市場開始興起。而最令俞高峰欣慰的是,從2003年起,TI在中國DSP的推廣上開始了政策上的明顯傾斜,“我們當時也很幸運,得到TIDSP/MCU產品亞洲區業務開發總監丁毓麟的幫助。如果沒有他的大力支持,這件事結果會怎樣很難說。” TI究竟對安防有多大決心,俞高峰并不知道,但從那位在嵌入式圈里赫赫有名的“丁總”身上傳達出的決心,讓合眾達覺得有必要豪賭安防領域。而和TI的溝通也經歷了許多輪,中間也碰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但最終還是定下來了。
兩年前所遇到的種種困境似乎都已有改觀,但競爭對手的實力也今非昔比。當時飛利浦的Trimedia已經主導了這個市場,而Equator的平臺異軍突起,在市場頗具影響。另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韓國ASIC芯片割據四方。
然而就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之下,2005年年底,TI和合眾達共同拿下了國內監控領先者海康的訂單,這就好比抓住了行業的龍頭,其他客戶的信心就不一樣了,“事情就這樣成了”,俞高峰回顧四年前那次成功似乎有些輕描淡寫,可是TI通用DSP業務發展經理鄭小龍卻對當時的兇險記憶猶深。
作為一個后來者,進攻所面臨的困難遠遠大于堅守。海康當時全部采用飛利浦的PNX1300,并已形成大批量供貨,而DM642尚屬于新品還有待市場認可。為此TI和合眾達確定了奪取陣地策略,首先要從技術層面上使海康相信轉向TI平臺有利于增強其優勢;其次以完整的平臺規劃確保海康將來所有產品的走向;另外,則是承諾提供全方位和高質量的支持。
TI、合眾達和海康開始了長期的互動。這三家其實有一個共同的特質——技術創新,而且在不同層面上正好相互呼應,這使得DM642的開發進程非常順利。海康在開發過程中,一旦出現涉及到一些硬件或軟件方面的問題,TI和合眾達就會及時響應。不久樣機測試成功,大量投產在即,然而,一些不穩定因素也接踵而來,再次考驗著三方的意志。最終在共同努力之下,海康順利地應用了DM642并獲得空前的市場成功。
上一篇:在微控制器市場危機中收獲成功
下一篇:醫療電子,夢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