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都有七年之癢,而臺積電和中芯國際這場馬拉松式的官司也快七年了,卻好像還沒有停止的跡象。起訴,上訴,反訴,一個在美國上告,一個在北京起訴,你方唱罷我登臺,真是故事的過程遠比故事本身精彩。冤冤相報何時了,兄弟睨墻讓人惱。官司是解決海峽兩岸半導體龍頭公司的最好方法嗎?
企業之困
官司年年打,為何今朝很特別。經濟危機以來,整個半導體產業遭遇了新世紀以來最大的危機。其中代工業更是首當其中。而作為全球代工業龍頭老大的臺積電除了面對業績下滑,先進工藝遇到瓶頸之外,還經歷了重大的人事動蕩:原來欽定的接班人蔡力行黯然下課,而“代工之父”張忠謀78歲又冠三軍,重出江湖。然而要想消除裁員帶來的影響,挽回員工的信任,重塑臺積精神,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從外部來看,三星積極切入代工領域,并且從臺積電重金招聘了很多高級人才,以三星在存儲領域的操盤能力和對市場的掌控來看,肯定是來勢洶洶,擺開架勢要在代工領域大干一場;而今年GlobalFoundry并購了新加坡的特許半導體,從產值和規模直逼臺積電。并且GlobalFoundry是面向45nm及以下更先進工藝,和代工業領頭羊臺積電形成了直接的競爭。內憂外患,無形中給臺積電形成了很大的壓力。以前的對手特許、聯電、中芯,是和臺積電在一個平面上競爭,無論規模,技術和客戶服務都和臺積電有很大差距。但現在兩個超級IDM公司出身的Foundry競爭思路肯定和以前的競爭對手不一樣,招數肯定也是“不按常理出牌”。這需要臺積電和張老先生拿出新的思路去面對“異型”的競爭。
再來看中芯國際,幾年前,中芯國際利用在大陸的先發優勢,在政府的幫助下,開始其“菱形布局”:在上海、北京、天津、成都,武漢和深圳都有了據點。但是這種以小博大的擴張戰略,導致其虧損連連,并且短期內沉重的折舊壓力也使其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同時身邊的華虹NEC和宏力半導體也開始整合并且會建一座新的12寸廠,挑戰中芯在大陸的龍頭地位。對中芯國際和張汝京來說,也是壓力重重,問題多多。
但是,就兩家企業來說,在意的其實未必是官司的結果,否則這場官司也不會打打停停,每到一個特定時期,便浮出水面,吸引一下投資者、客戶和業界的注意力。因為中芯無論從規模上,技術積累上,客戶群體上都很難和臺積電抗衡。臺積電最具威脅的競爭對手是三星和GlobalFoundry。并且此次知識產權糾紛主要是針對一部分0。18um和0。13um工藝,這在當今已是非常成熟的工藝。在臺積電今年第三季度的財務報表里面65nm工藝的收入占了31%,而0。18um工藝的收入的僅占21%。何況0。18um制程的毛利率和價格之低已經成了各Foundry廠家的雞肋。
毫無疑問,臺積電在先進制程上的優勢是競爭對手短期內無法相比的。而隨著半導體的回暖,相信先進制程在臺積電營收中所占的比重應該會越來越多。再看中芯,因為如果最終判決亦是當今結果的話,對其公司業績收入影響也不會超過5%。因為此次判決主要是針對美國客戶,而美國客戶大多是國際上領先的芯片廠家,工藝制程早就進入90納米,65納米和更先進工藝。利用中芯的0。18um等成熟工藝的主要是中國公司和亞洲公司。所以如果最終結果亦是這次判決結果的話,對中芯最大的影響恐怕是在于其如何說服更多新的美國客戶消除對其知識產權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