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工業機器人被看做是最好的領域,因為中國已經連續6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但同時市場的主要份額還被外企緊緊地攥在手里。
國產工業機器人要在未來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則必須斷臂求生,不能繼續國產替代的老路。
人工智能時代,工業機器人渴望被改變。在國內積極發展的態勢下,工業機器人智能化一觸即發。
當下,工業正在走向自動化和智能化,伴隨著行業需求的調整,資本泡沫的退去,工業機器人領域正在經歷著新一輪的洗牌和較量,國產工業機器人正在突圍。
遇冷?趁勢從國內走到國外
“2019年工業機器人的銷量相比于2018年還將繼續下滑,但這不單是工業機器人行業本身造成的,更多的是受整個經濟環境和經濟周期的影響。”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CV智識表示。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也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指出,今年以來,受國際經濟發展環境影響,全球工業機器人增長放緩。
此外,國家統計局8月份數據表明,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降幅進一步拉大,這是自2018年9月以來,連續第12個月同比負增長。
在CV智識采訪的多位工業機器人公司創始人中,他們對于今年行業發展現狀紛紛表達了無奈和接受。
眾所周知,在全球范圍內,汽車生產的流水化作業更適合機器人的導入,同時汽車企業資金雄厚,其、噴涂等工藝適合采用機器人提高產品質量并最終降低成本。
基于這樣的前提條件,汽車行業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全球范圍也是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最早、應用數量最多、應用能力最強的行業。另外,中國是全球最大的3C 制造基地,自動化升級需求強勁,是僅次于汽車行業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據了解,在我國國內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中,汽車與3C行業合計占比接近60%。與工業機器人銷量下降有最為直接的關系,近兩年來,汽車行業和智能設備的銷量均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這樣的因果關系進一步印證了銷量下滑的現實。
當然,讓人感到樂觀的是,在CV智識采訪過程中,曾多次問到,“自主創新的工業機器人立足國內,是否意味著這些初創企業短期內會放棄國際市場?”
“沒有”,這兩個字是聽到最多的回答。
原因在于,國內的初創公司多專注于核心技術養成。
據越疆科技CEO劉培超介紹,從推出第一代DOBOT魔術師,到如今的全感知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等比肩國際一流性能的機器人產品,越疆工業機器人已經成為2018年度國產品牌工業機器人出口量NO.1,大大提升了全球國產輕量型智能機械臂市場占比。
鯨倉科技CEO李林子也談到,在國內的輕工業品零售倉取得成功的同時,鯨倉的產品也越來越多的獲得了國外市場的關注,拓展海外市場也成了鯨倉的重要部分。
同時,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報告顯示,預計2019 年,我國多功能機器人出口數量有望達到3 萬臺,同比增長15%左右。可見,國產工業機器人真正加快著出海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3C行業機器人應用多樣,外資品牌難以復制在汽車產業的經驗,國內企業已實現部分反超,是拉近差距的最好機會。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我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實力。
工業機器人從汽車3C工業走向了電動車、醫療、軍工等行業,已成為產業發展的趨勢。比如我國金屬制造和化工等領域對工業機器人需求已經達到60%-70%的國產化率。不難預測,新興領域將成為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新發力點。
根據沙利文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中,金屬鑄造、橡膠塑料、食品飲料占比分別約12.3%、11.8%、6.5%。
更多的創業公司看到了其他行業的機會,比如像橡膠及塑料工業、食品飲料、化工、鑄造、縫制等行業。他們期待開拓新的市場,進而實現彎道超車。
李林子就對CV智識解釋道,“公司產品在今年進行了新的探索,開始構建生態模式,即與地產商合作,打造智能倉,然后租給電商和線下企業,如此一來,三方能夠各自獲利。”
他也表示,今年還是有很多投資機構來主動聯系,資本對原創工業機器人的熱情并未減弱。
珞石機器人CEO庹華也表示,“今年的業務重點主要放在了垂直行業應用上,雖然市場環境不好,但是公司按照既定步伐探索,受大環境的影響并不太多。”
發展?國產替代走向原創為王
如上所述,要想在機器人這個行業保證足夠的利潤率,就需要開拓新的場景,解決新的需求,推出新產品。
翻回,不管是小到機器人的還是大到整個行業應用場景,多年來,我國的機器人行業一直處于在模仿的狀態,而此前一直宣揚的國產替代,也大部分只是到國內組裝,真正的替代還有著遠遠的距離。
此前,甚至有業內專家公開表示,目前很多企業寧愿掏錢買二手的進口工業機器人,冒著維護麻煩的危險,也不愿意使用國產的機器人。
近幾年,在國家政策扶持,創業環境較為積極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工業機器人行業之中,工業機器人公司的數量也在2016年—2019年之間迎來了爆發。
多位機器人行業從業者對CV智識總結道,人人都知道機器人行業是一個大蛋糕,不過在初創公司選擇發展路徑時,往往會分成這樣的三個類別。
首先,一類是仿效德國、日本等國家龍頭機器人公司的道路,做高端的柔性機器人;其次是,仿效美國的智能倉儲,做倉儲類的工業機器人。而最后一類,也是起步最難的公司,就是通過技術扎根,創造原創產品。
隨著工業機器人的發展,現在的情況是,那些想抄近路,掙快錢的企業反而在市場的考驗中最先倒下了。
與行業專家院士大談特談核心技術差距不同,CV智識在采訪工業機器人公司過程中,聽到最多的詞就是“做好產品”、“原創產品”、“不走國產替代道路”等關鍵字眼。
究其原因,李林子談到,現在起步最難的公司已經慢慢起來了,并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和認可。而仿效美國的,多半在產品本土化的過程中已經不幸死掉,另一類仿效德日的,由于技術壁壘和成本等因素,也漸漸消失在了市場之中。
非夕機器人創始人王世全也在采訪中表示,公司從成立之初就明確不走國產替代的路徑。帶著這樣的初衷,非夕機器人積累了大量原創性技術,并研發出世界上首款自適應機器人。
“現在工業機器人主要做的是基礎性工作,柔性化和智能化程度很低,并不能真正滿足現代工業生產的需求。非夕機器人研制的自適應技術,可以讓機械臂具備人類一樣的手感和技能遷移的智能,實現復雜任務,并能適應開放復雜的環境。”
此外,CV智識觀察發現,在產品的研發上,國內工業機器人廠商也走出了兩條道路,一種是從技術本身出發,通過技術升級進行產品優化,提升降本增效的能力。另一種則是,從需求側和場景出發,為了解決問題、產品落地,進行產品設計。
目前來看,前者主要的較量在于參數層面,后者的競爭則在于頭部廠商的認可。
庹華告訴CV智識,與其他行業一樣,工業機器人當下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與各行業的融合落地。所以現在他們選擇走的是第二條道路,當珞石想要涉足一個新的領域,研發新品時,會先邀請一些頭部廠商深入探討行業需求和痛點,進而嘗試性的推出相關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在國外企業看來,中國機器人廠商正在結合中國制造的特有國情,創造著一個的新市場,這個市場與“高端裝備”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不同,它自成體系,以機器人的名義,做著專用設備的事。
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是走國際化的道路還是走有著中國特色的機器人道路,掌握技術和產品的雙重的創新能力,才是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原動力。
如今,部分工業機器人廠商憑借產品和優勢已經獲得了市場認可,千萬級的訂單也不再是他們可望不可即的存在。
那么拿到訂單后的企業面臨的問題又是什么呢?交付、交付還是交付。
庹華坦言,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公司最累的就是交付的人,他們常常加班到凌晨。
劉培超也表示,獲客雖難,但更難的是把產品如期交付。從成品到量產,背后涉及一百多個零部件的生產加工、組裝的程序正確操作、產品合格率的提升和供應商的磨合等大大小小的問題,極度考驗創業公司的產品能力。
在外界看來,交付似乎并不具備技術的難度,但是真正面臨大規模訂單交付時,則需要更多個性化的調試和定制。
在與工業機器人廠商各個環節的工作人員交流的過程中,許多人談到,原來當公司訂單規模沒有達到一定數量時,交付的問題并沒有顯現出來,但是隨著國內工業機器人進一步得到市場的認可,訂單量越來越多,現在交付問題已然發展成了行業的通病。
談及解決方法,各家都有自己的探索,除了擴充人員之外,為客戶培養相關的技術人員也成了大家的共同選擇。
不得不承認,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要想在未來中保持核心競爭力,補齊人才和交付的短板是必須跨過的檻。
面向未來:工業機器人渴望AI
有人說,工業機器人是讓典型制造廠轉型成智能制造廠的關鍵因素。未來人工智能也將在機器人系統中慢慢實現,通過人工智能,機器人系統有望根據實時情況改變行動。
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現在大多數人不愿意從事制造業,越來越依賴機器人去完成,但很多工種機器人很難勝任,還需要嚴重依賴人來作業。
與幾年前大家紛紛議論未來AI將取代人類不同的是,當下,人機協同成為未來智能制造發展方向已經成為了業界共識。
如果說機器人是身體,那么AI就是大腦,真正實現智能制造,AI一定要發達。據了解,控制器硬件部分占機器人本體成本 10%-20%,但部分卻承擔著機器人大腦的職責。
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表示,目前在工業生產中使用的技術都是弱AI,以輔助人生產為主,“我們現在的所謂AI,能聽能讀甚至能寫,但是遠遠談不上思考,這里面牽涉的不僅是算法和芯片的問題,數據也非常重要。”
其實,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等科技深入產線車間,目前機器人已經是很多企業產線的標配,成為了一項智能制造的代表性技術,但制造業的智能化程度不斷加深,挑戰也接踵而來。
數字工業集團全球拓展戰略總監郭心稱,現在流行的串聯機器人,就是常見的單臂機器人,還處于早期階段,不能算智能化,“從全球產業發展歷史來看,目前的機器人相當于是工業化早期的剛性產線工人,自動化程度雖然高,但只能生產單一的產品。隨著企業對生產智能程度要求的提高,機器人也面臨著升級換代。”
事實上,機器人協作對于系統的智能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于工業機器人來說,它們不僅能精準化的完成重復性的復制工作,還需要會看,會聽,會感應,進而與人類搭檔完成生產的工作。
庹華稱,為了適應廠商的需要,他們自己已經成立了算法團隊,在機器識別和語音方面做進一步的探索,進而與產品相融合。
劉培超也介紹稱,在團隊掌握了、AI、、云計算和先進制造等機器人核心技術后,越疆科技首次提出了“輕量型全感知工業機械臂”的概念。
“工業方面主攻輕工業級,適用于輕工業場景的機械臂。和以往普通的機械臂不同之處在于,它更能適應流水線一般的作業,應用在加工工藝的環節。”
而鯨倉科技則是選擇與曠視等公司合作,在視覺方面進行產品創新。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等科技的推動下,智能制造到底可以走多遠?
新松機器人市場部劉一恒曾表示,“現在在新松機器人工廠,有許多生產機器人的機器人,這希望機器人讓我們一個區域的負責裝配的工作人員從20人降到了兩個人,一個大的車間只需要幾十個人,整個沈陽目前只有幾百個工人。”
“國內最大的優勢就是成本低、離市場最近,可以和復雜的工業場景、技藝相結合,加上工業機器人技術相對成熟,在工業現場得到普遍應用,比如防暴領域、電力檢修,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會有幾十上百倍的爆發。”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李瑞峰表示。
工業機器人未來會成為像 一樣常見的工業界的通用零部件。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會伴隨工業機器人銷量的進一步增長,另一方面則會出現以簡化機器人應用為目的的各類編程軟件和仿真軟件。
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基于現在人機協同工作成未來趨勢的事實,機器的智能性至關重要。
庹華也對CV智識表示,對于初創公司來說,最應該被反復強調,最應該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做好產品,現在最難的是和各個垂直行業的結合,每個細分領域的要求不同,掌握工業機器人的技術并不能通用。
珞石今年推出的新一代柔性機器人xMate就搭載了控制器,具備無限空間運動可能、全身力感知、極致靈敏、精準觸控等特性,真正實現機器與人的友好協作。
結語
面對未來,多數從業者相信,終究有一天,工廠的大部分環節可能會被智能化的機器人取代,人只做一些創造性的設計和維修維護工作,所以這種智能化的機器人,至少在未來20年內,這個產業大有可為。
隨著國內、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也會被進一步帶動起來,期待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環境下,我國工業機器人能夠突圍而出。
上一篇:人與機器之間協調合作讓機器人具有感知和判斷能力
下一篇:國內工業機器人的未來發展道路將如何
推薦閱讀
史海拾趣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ALCOA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環保倡議。公司致力于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同時也在研發更環保的鋁材和生產工藝。這些努力不僅提升了公司的社會形象,也為其在電子行業中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上五個故事,只是ALCOA公司發展歷程中的一部分。然而,這些故事足以展現出這家公司在電子行業中的卓越成就和持續創新的精神。
Anderson Electronics Inc公司成立于電子行業的初期,創始人憑借對電子技術的深厚造詣和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成功開發出了一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子產品。這款產品以其卓越的性能和穩定的品質迅速占領了市場,為公司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豐厚的利潤。在創業初期,公司注重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不斷推出新產品,逐步在電子行業中嶄露頭角。
在經歷了環境污染問題后,Cornell Dubilier公司開始重視可持續發展和環境責任。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包括改進生產工藝、使用環保材料、加強廢物處理等。同時,公司還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推動電子行業的綠色發展。這些努力不僅提升了公司的社會形象,也為電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這五個故事涵蓋了Cornell Dubilier公司在電子行業發展的不同方面,包括創立與早期發展、運營與污染問題、技術革新與產品應用、智能化生產與合作以及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責任。這些故事展示了公司在電子行業中的成長和變革,也反映了公司在面對挑戰時所采取的積極措施和取得的成果。
隨著全球化的加速,BAE Systems公司積極尋求跨國合作與拓展機會。公司與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研發項目和市場拓展。這些合作不僅幫助公司獲取了更多的技術和市場資源,也提升了公司在全球電子行業的地位和影響力。通過跨國合作,BAE Systems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逐漸進入全球市場,為公司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OCA公司最初是一家小型電子元件制造商,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然而,公司始終堅持研發創新,投入大量資源于新技術的研究。終于,在一次偶然的實驗中,BOCA的研發團隊成功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半導體材料,這種材料在性能上遠超當時的行業標準。這一技術突破讓BOCA迅速在行業中嶄露頭角,訂單量激增,公司規模迅速擴大。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BOCA公司意識到單一產品線的局限性。為了拓寬市場,公司決定進軍消費電子領域。BOCA通過與知名品牌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搭載其先進技術的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這些產品憑借其卓越的性能和獨特的設計,迅速在市場上獲得了良好的口碑,為BOCA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PG128128 A,我用12864的驅動程序不能驅動,用320*128也沒能驅動? 他到底是怎么驅動的啊?有沒有資料可尋,網上的資料都是封裝資料, 引腳 FG VSS VDD CON WR RD CE RST DB0-DB7 FS1 他不想12864那樣用CS1 2引腳選IC芯片,我想是用寫命令控制的 ...… 查看全部問答∨ |
|
我設置了程序的全屏運行,通過SipShowIM(SIPF_ON); 實現輸入面板的彈出,但與此同時輸入按扭及所在的菜單欄也彈出來,我只想輸入面板彈出,按扭和菜單不出現,應如何實現?… 查看全部問答∨ |
wince下自制軟鍵盤,單擊軟鍵盤窗體原窗體怎樣才能不失去焦點? 如題,想做到如wince自帶軟鍵盤的效果,單擊軟鍵盤時不要讓原有的焦點窗體失去焦點,這樣用keyevent就能將相應的字符發到焦點所在控件上,網上有人說需要將軟鍵盤窗體設置為Disable,但沒講如何在disable后,能獲得鼠標的單擊事件?請高人指點!!… 查看全部問答∨ |
應用PB開發基于ARM的多通道數據采集驅動程序,采用ARM自帶的八通道AD。應用PWM設置采樣頻率,據說采樣觸發是在線程里完成的,不懂。求高手指點!… 查看全部問答∨ |
|
【原創】一塊LVDS demo板(AD+FPGA+DA+MSP430) 【制版時間】06年11月。 【描述】 AD芯片:沒記錯的話,LT2299,雙通道,14bit,80M LVDS收發:國半的,DS..具體型號忘記了。哈 單品機:MSP430F149 FPGA: Altera Cyclone DA: 8bit 60M 具體型號 ...… 查看全部問答∨ |
參考文獻: SD Specifications Part 1 Physical Layer Simplified Specification Version 3.01STM32的SPI設備簡介:STM32F107VC有3個SPI設備,SPI控制器在輸出數據的同時采樣輸入數據,使用相同時鐘線。Master設備寫操作的同時,讀入寄存器同 ...… 查看全部問答∨ |
- 【TI.com線上采購專場——智能樓宇篇】暢聊火爆的智能電子鎖、可視化門鈴、智能傳感器和網絡攝像頭方案
- 感恩季 送禮季!EEWORLD陪你玩著游戲奔新年
- 有獎看視頻|2022臺北國際電腦展——美光主題演講精選
- 【最后1天】MPS 有獎傾訴|說出哪些年讓你頭大的電感應用問題,贏【頸部按摩儀、智能音箱】
- 端午節芯幣兌換禮品專場
- 喜大普奔,起底USB Tybe-C 五大干貨!
- 【干貨視頻】走進TE智能制造工廠,追蹤連接器綠色生產全過程
- 意法半導體工業峰會2023即將開啟!報名、參會均有禮!
- 有獎報名|TI MSPM0 在【電力輸送和工廠自動化與控制系統】、【家用電器和電機控制】中的典型應用
- 沁恒CH579M-R1開發板免費測評,豐富外設等你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