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干什么?
它能與人類交流,能幫助人類識別并抓捕嫌疑犯,也能夠協助醫生進行診斷……不知不覺間,AI已經深度滲透人類的生活,幫助教育、安防、醫療等多個領域實現智能化升級。
然而,在AI向著人類生活全面進軍的時候,依然有著“滄海遺珠”般的存在,比如農業。
農業已成AI的“試驗田”,它需要AI
AI與農業之間存在一種“互利互需”的關系。
于農業而言,AI的加入能夠幫助其解決勞動力短缺、工作效率低等問題。這其中,以植保無人機最具代表性。
某農業無人機運營商表示,一架載重10公斤的植保無人機,作業面積為8-12畝,每日作業面積可高達200-300畝。若是人為噴灑,人均速度最快1畝/小時,一臺植保無人機的工作量相當于數十個人。
所需人工少、工作效率高……這種自動化、智能化的操作,很適合當下的農業。
“有很多過去的小農田變成了大片農田,這意味著機械作業越來越有優勢。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農業,將會幫助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同時也使整個作業過程更加環保。”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客座教授、原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表示。
就在今年7月底,其所創立的AI公司Landing.ai與中聯重科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智慧農機等方面進行技術研發與合作。在吳恩達看來,用AI改造農業會讓農民的工作更有效。
眼下,農業已經對AI有所需求,反之,于AI而言,農業則是一塊“試驗田”,也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應用場景。
依舊以植保無人機為例,當無人機尋求B端應用的時候,存在需求、風險性較小的農業就成為了第一批“試驗田”。2013年,無人機還處于“萌芽期”,所謂的植保無人機也才只有100架的保有量。彼時,從事噴灑作業的無人機就已經在農業中展示拳腳,并磨練、提升有關技術。
現如今,植保無人機在噴灑作業中的操作愈發成熟穩練,且保有量也翻了不止百倍。有數據統計,至2025年,國內無人機市場總規模將達到750億,而農業植保無人機就占去了200億的份額。
可以說,植保無人機代表了“AI+農業”的一個縮影。在農業這一場景下,植保無人機所搭載的AI技術得到了提升,并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這之外,不同于已經半只腳踏入成熟期的植保無人機,自動駕駛農機、采摘機器人、農作物物聯網監控……更多的“AI+農業”應用正處于不同階段的發展期或是萌芽期。這也意味著,“AI+農業”的成長空間還有很多。
農業需要AI,但是農民“不信任”AI
調查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報告顯示,全球智慧農業市場在2017年達到了67億美元,預計將在2018年達到75.3億美元,到2023年則是135億美元,預測年復合增長率為12.39%。其中,2016年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市場的價值為4.322億美元,預計這一數值到2025年將變為26.285億美元,預測復合年增長率為22.5%。
依照數據來看,“AI+農業”大有可為。然而,從眼下的情況來看,農民有時候并不“信任”AI,以致于不去用AI。
在許多人看來,諸如植保無人機這類自動化工具不能夠取得他們的“信任”。換一種說法,AI+農業的軟硬件應用對于他們而言是“陌生”的,而有時候,最終成效也難以保證。
目前,人們較為熟知的“AI+農業”產品為植保無人機,但截至今年6月,其普及率不足10%。這背后的原因有許多,包括飛手短缺、缺乏行業標準以致于植保效果難以有效評估等等。
植保無人機之外,“AI+農業”的軟硬件應用還包括自動駕駛農機、物聯網監控、采摘機器人等等。不可否認,一旦這些技術或產品被投入使用,它們將能夠帶來極大的農業經濟效益。屆時,通過物聯網監測,農作物將能夠朝著最佳狀態的方向生長,而通過自動駕駛農機、采摘機器人等等,人力成本也將大大降低。
然而,這些還只是“未來”。
在現實情況中,這些應用有的還處于實驗室中,有的才堪堪起步,比之植保無人機更讓農民覺得“陌生”。
此外,在具體的實施上,它們也正面臨一些難題。以物聯網監控為例,農作物生病前兆是什么?怎樣才是最佳生長環境?它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時候才是最佳收獲時間?AI系統判斷這些問題都需要大量數據的支撐,然而這方面卻是相對缺失的,需要人們將以往棄之一旁的數據重新“撿起來”,建立一個數據庫,以此去進行訓練。另外,在某些地區,物聯網所依賴的網絡信號連接的穩定性也是一個問題。
再看采摘機器人,用某業內人士的話來說,這方面的技術并不純熟,尤其是在力度掌控和工作效率方面,眼下并不如人工采摘更好。而在現實中也的確如此,雖然時有出現采摘機器人的最新動態,但多數時候只是有關公司、高校取得新進展,在具體的商業落地方面還不具備可行性。
最后
眼下看來,AI+農業的確具有發展前景,且植保無人機也打了一個較好的“開頭”。但是,農民不“信任”AI、不采用AI也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實。
依據目前的情況,在實施操作上,AI在農業上主要有兩大主流方向,一類是物聯網監控,一類是規模性、非精細型農作業,比如自動駕駛農機、植保無人機等等。
而在模式上,前者較為適合針對性的系統部署,后者多將采用租賃式,由一個團隊進行運營,面向農民提供服務,如同現在植保無人機的服務模式。至于采摘等精細類操作,在技術等方面還需要多加磨合磨合。
上一篇:全球第一輛商用自動駕駛卡車上路
下一篇:植保無人機管理了全國5%的農田 這群年輕人覺得遠遠不夠
推薦閱讀
史海拾趣
DFRobot公司于2008年由葉琛創立,當時主要致力于將國外的開源硬件項目引入中國。起初,公司規模較小,團隊由幾位熱愛機器人和開源硬件的工程師組成。他們憑借對技術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逐漸在電子行業嶄露頭角。葉琛作為公司的創始人,不僅擁有深厚的工程學背景,還具備前瞻性的商業眼光,為公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Eastron Corp成立于電子產業的起步階段,憑借創始人在半導體領域的深厚技術背景,公司迅速開發出了一系列高性能、低成本的半導體芯片。這些產品迅速占領了市場,為公司帶來了可觀的利潤。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Eastron不斷推出新的產品,逐漸在電子行業中確立了其技術領先者的地位。
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CINCH公司開始尋求市場拓展和戰略合作的機會。公司積極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同時,CINCH公司還加強了對新興市場的關注,通過參加國際展會、舉辦技術研討會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這些舉措有效地推動了公司的市場拓展和業務發展。
隨著電子行業的不斷發展,客戶對電子元器件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Elprotronic Inc.緊跟市場趨勢,不斷推出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和技術。其中,一項名為“高速數據傳輸技術”的創新成果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這項技術可以大幅提高數據傳輸速度,同時保證數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這一突破性的技術創新為Elprotronic Inc.贏得了更多客戶的信賴和支持,也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行業中的地位。
# 作者: 李華 #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1 年5月 # 頁碼:648 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MCS-51系列單片機應用系統的各種實用接口技術及其配置。內容包括:MCS-51系列單片機組成原理:應用系統擴展、開發 ...… 查看全部問答∨ |
|
器人轉筆刀,原動力來自鉛筆屑 現在的學生真的很累,雖然已經有了電腦和網絡為他們供給許多新鮮的娛樂方式,但其實最能讓學生們感到有趣的事情,應當還是來自于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小小的轉變。雖然已經很多人不應用鉛筆了,不過對于一 ...… 查看全部問答∨ |
|
最近在symbol mc 3000上做一個軟件,遇到了中文問題 開發環境是netbean+CreCE, 1、java程序在讀寫的時候報異常 java.io.UnsupportedEncodingException: gbk 2、中文字符顯示亂碼 各位有沒有用JAVA做過WIN CE開發的。請指教啦!!! QQ: & ...… 查看全部問答∨ |
|
各位兄弟 請問IIC從設備的地址是怎么設置的?不是物理地址吧?是不是芯片自己定義的? 我這有個程序是關于2410通過IIC向AT24C02(EEPROM)中寫數據和讀取數據的 為什么這里面設置了兩個從機地址?::: void Test_Iic2(void) {   ...… 查看全部問答∨ |
|
- 2025Medtec預登記全面啟動 全鏈創新技術引爆國產替代及出海浪潮
- MEMS傳感器振動檢測技術:現狀、挑戰與解決方案
- MEMS傳感器振動應用技術綜述:原理、方法與發展趨勢
- 從零入門:工業信號調節器的類型(模擬數字)與隔離器(光耦磁耦)對比
- 高精度工業信號調節器:低噪聲放大器與校準電路的實現
- 工業4.0下的信號調節器,物聯網、邊緣計算與遠程監控的融合
- 伊士曼中間膜“黑科技”玩轉舒適智駕
- 逐點半導體與PerfDog達成合作,為游戲性能測評提供多維度數據支撐
- 破解汽車與工業等應用新挑戰,TDK展示多傳感器融合與AI+發展趨勢
- 意法半導體高集成度低邊電流測量放大器簡化高準確度電流檢測 目標應用包括汽車和電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