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世界機器人大會,一檔名為《機智過人》的現象級綜藝,讓沉寂已久的機器人市場再次熱鬧了起來。且不同于前幾年“雷聲大雨點小”的概念游戲,商業落地開始成為機器人市場的主旋律。
隨著人工智能熱浪的滾滾襲來,機器人市場的爆紅是意料之中的。蒸汽機、內燃機、電力等通用技術誕生后,催化出了一連串的創新應用,當人工智能也成為通用技術的時候,勢必會朝著同樣的方向發展,機器人或許就是人類最為直接的欲望。
只不過,《西部世界》、《機器公敵》、《機械姬》等描繪的場景還太過遙遠,眼前的機器人還需要走好商業化的第一步。
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
拋開“機器人”在科普界的概念不談,這幾年確實有很多投身機器人的企業出現,不乏已經上市的科技巨頭,也有一大批雨后春筍版出現的初創公司。但聚焦到機器人商業化的視角上,看到的卻是兩種景象:一邊是一輪輪熱鬧的新品發布潮,一邊是遲疑、唱衰和感嘆。
剛剛結束的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就有160余家機器人相關企業亮相,醫療機器人、投籃機器人、飛行機器人等等,有理由相信這只是機器人產業的冰山一角。更有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國內機器人市場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9.7%,2017年產業規模近70億美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87.4億美元。
但在硬幣的另一面,國內和機器人相關的融資多集中在天使輪和A輪,金額也普遍在千萬元以下,諸如優必選之類的獨角獸仍然寥寥無幾。這些小規模的資金或許可以幫助初創企業完成早期研發,距離量產和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排除半路夭折的可能。事實卻也如此,2014年含著軟銀這個“金鑰匙”誕生的Pepper,依靠語音識別、關節活動等迅速成為標志性產品,可到了2017年3月份就已經資不抵債。
優點科技CEO劉江峰曾一陣見血地指出:“現在賣得最多的家用機器人,基本上采用近似于傳銷、微商的模式,用戶黏性不高,我覺得不會持久。”產業端的高速增長并沒有吸引到理性的資本方,就連銷量看起來還不錯的產品,也大多是用機器人的概念忽悠消費者,我想癥結大概有以下幾點:
1、機器人是玩具還是工具?在2018年機器人大會前夕的機器人博覽會上,有一個看起來有些恐怖的數據:推出教育類機器人的公司數占了全部服務機器人參展商的三分之一。這些教育機器人大多有著類人的外形,搭載了成熟的語音識別方案,然后完成某種指定的功能,比如幼兒的語言教育,比如青少年STEAM編程,可如果坐下來體驗幾分鐘,會發現遠沒有口袋里的智能手機好用。無疑揭示了當前服務機器人的現狀:機器人扮演的仍是玩具角色,不免有些雞肋。
2、“場景化”被過渡消費。投身機器人事業的傅盛曾在自家發布會上公開diss同行們:“現在大量曝光的機器人產品,要么造價昂貴、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應用場景,要么就是作秀,現有的人機交互技術,根本達不到它們所展示的驚人的水平。”可場景化就當真是出路嗎?一個連多輪對話都無法實現了陪伴型機器人,未免有收智商稅的嫌疑,拿到了所謂的場景紅利,卻無法滿足深層次的需求。
3、高估了消費者的熱情。即便是看起來距離商業化最近的獵豹,兒童陪伴機器人豹豹龍的售依舊高達9999元,核心部件無外乎類人的顯示器和語音對話解決方案,瞄準的只是少部分“人傻錢多”的消費者。究其根本,目前的機器人仍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用戶想要的是科幻電影中的體驗,機器人的布道者們卻大談情懷和夢想,把消費者的熱情無限高估,銷量低迷將是大概率事件。
To C、To B還是To G?
這里沒有唱衰機器人產業或者某位夢想家的意思,而是對“機器人”價值的重新思考:大多數人的機器人情愫來自于科幻小說或者科幻電影,我們印象中的機器人是出色的生產力工具,和智能手機之類的消費品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可很多嘗試將機器人商業化的企業仍在繼續智能手機的打法,試圖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加速商業化落地。這種思路是否正確,現有的三類商業模式已經給出了答案:
第一類:To C類企業。艾媒咨詢不久前發布了《2018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專題研究報告》,預計到2020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年銷售額將超過300億元。其實早在2014年的時候,中國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諸如機器狗、掃地機器人、割草機等一類的家用機器人開始流行起來。
按照大多數科幻小說描述的場景,并不否認家庭機器人潛在的市場空間,只是需要解決兩個前提:一個是自動化技術和計算機視覺的進步,機器人能夠完成的不是掃地、割草等機械動作,還可以整理衣柜、沖咖啡等等;另一個是語音交互的不斷迭代,進行相對自然的語音溝通。考慮到百度、谷歌的人工智能已經能夠模仿人類打電話,自然交互維度上的進化似乎不太遙遠。
可就現狀而言,大多數To C類企業是把百度、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解決方案進行二次包裝,不溫不火的背后并非沒有原因。
第二類:To G類服務。前沿技術很難直接商業落地,To G是一種理想的過渡方式,iRobot就是一個例證。在轉型做機器人之前,iRobot主要為美國政府、軍方、高校、研究機構提供戰地救援、安保、太空探測等方向不同用途的機器人,期間還涉足過遠程醫療機器人和會議機器人,直到2002年才轉型推出消費類產品。
國內機器人市場也有著類似的軌跡,最先爆發的行業端,盡管機器人的商業化仍方興未艾,諸如機械臂、骨科機器人等已經有了應用的先例,同時也有很多機器人企業瞄準了G端市場,比如針對政府機構、銀行、醫院等領域的服務引導機器人。
曾經是第一家獲得“中國機器人認證”并拿到大量G端資源的棠寶,在不久前爆發出了創始人跑路、資金鏈斷裂的消息,某種程度上折射了G端市場的殘酷,迎合市場剛需,加速產品落地,或許才是機器人行業唯一的出路。
第三類:To B類產品。比G端市場更大的正是B端市場,至少在B端已經形成了一些亟待挖掘的剛性需求。
最為典型的就是物流領域。美團和優地科技等不久前在“無人配送”領域達成合作,優地科技的服務機器人“優小妹”已經完成樓宇配送試運營,機器人送外賣即將成為現實;蘇寧、京東、菜鳥物流等相繼將機器人引入智慧倉庫,同樣是利用機器人替代繁雜的物流運輸工作;沃爾瑪也即將推出自動揀貨機器人“Alphabot”,如果試點順利,機器人還可能會擴展到雜貨配送服務……
相比于需求多元化的C端市場,B端明確的需求似乎更能滿足機器人創業者的胃口,比如送外賣的機器人,需要解決的是機器人的無人駕駛、如何上下電梯和友好的交互,何嘗不是在為C端應用解決技術痛點。而相比于市場規模相對狹小的G端市場,B端需求有著相對龐大的市場空間,To B或是機器人產業在當下最理想的商業模式。
別急,請先走好第一步
可以這樣歸結機器人市場的發展周期:機器人的商業化演進將是G to B to C的過程,就連看起來一枝獨秀的優必選,營收也以To G和To B為主。不那么理性的是,目前80%的機器人企業集中在陪伴型機器人,直接跳過B端面向C端市場,“大躍進”仍然是逃不掉的過程。
至于為何會出現急于商業化的亂象,離不開兩個現狀。
一方面,摸石頭過河是一種常態。機器人何時會像科幻電影里那般普及,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時間點,跟著風口走似乎是永遠不會錯的選擇。特別是在人工智能的熱度越來越高的背景下,自然出現了不同的解讀:“激進者”如傅盛,押注人工智能的進化速度,并一口氣發布了五款機器人;優地科技COO劉大志像是一個“保守派”,“目前的機器人是弱人工智能,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是幫助人來解決簡單復雜的工作。”到底哪個方向是準確的,恐怕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另一方面,信息不對稱的畸形市場。營銷最鬧騰的機器人企業往往在追風口,而那些默默做研發的企業又缺少足夠的亮相機會。美團打造“無人配送”戰略,是為了將無人駕駛技術運用到外賣配送,推出開放平臺,通過聯合不同的合作伙伴,加快無人配送的落地,在選擇合作伙伴時,第一批加入平臺的有優地科技、智行者等業內相對“陌生”的創業公司,其中優地科技的前身是UT斯達康的終端事業部,曾經是給英偉達做無人駕駛的方案公司,目前也是國內唯一同時進行室內室外無人配送的機器人廠家。外界對機器人市場仍像是霧里看花,可如果只有產業鏈上游的企業才能分辨出清濁,不免有一些病態。
兩個因素的疊加,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急于求進的心態,2014年至今已經有大批的創業者死在路上,借助機器人商業落地的東風,在消費者市場制造影響力,搶先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也不失為一種可行之策,即便有些冒險的成分。
誠然,新一輪的機器人熱讓外界嗅到了商業化的苗頭,也有幾家科技巨頭陸續入場,可這畢竟還不是一個水大魚大的市場,用戶需求何時爆發,銷量何時走出低迷,仍然都是未知數。所以,別急,請先走好第一步。
上一篇:貝加萊SuperTrak與ABB機器人無縫集成
下一篇:中國工業機器人專利數超9萬件
推薦閱讀
史海拾趣
隨著公司業務的不斷發展壯大,ETI Systems開始將目光投向國際市場。公司積極參加國際電子產品展覽和技術交流活動,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和合作伙伴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同時,ETI Systems也加大了在海外市場的投入力度,通過設立分公司和辦事處等方式,進一步拓寬了國際市場渠道。這種國際化戰略的實施,為ETI Systems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為了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3D PLUS公司不僅提供硬件設備,還積極構建3D生態圈。公司推出了一系列3D個性化產品,包括3D全彩婚紗人像、3D夢幻水晶擺件等,這些產品獨具潮流氣息,深受市場歡迎。同時,公司還提供軟件開發、定制開發等服務,幫助客戶在移動端構建感性的3D商業場景,實現O2O移動營銷的有效聯動。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公司的產品線,也為客戶提供了全方位的3D解決方案。
為了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3D PLUS公司不僅提供硬件設備,還積極構建3D生態圈。公司推出了一系列3D個性化產品,包括3D全彩婚紗人像、3D夢幻水晶擺件等,這些產品獨具潮流氣息,深受市場歡迎。同時,公司還提供軟件開發、定制開發等服務,幫助客戶在移動端構建感性的3D商業場景,實現O2O移動營銷的有效聯動。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公司的產品線,也為客戶提供了全方位的3D解決方案。
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展,Antex在1980年決定將工廠從東京都大田區羽田遷至茨城縣高萩市。這一搬遷不僅為公司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標志著Antex開始向著全球化布局邁進。此后,公司積極尋求國際合作,與全球各地的供應商和客戶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展,Antex在1980年決定將工廠從東京都大田區羽田遷至茨城縣高萩市。這一搬遷不僅為公司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標志著Antex開始向著全球化布局邁進。此后,公司積極尋求國際合作,與全球各地的供應商和客戶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過去幾年中,在全球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已經試驗了數十種不同的技術體系和商業模式,但絕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而2008年8月,中國首個TD無線城市在廈門開通,這無疑讓很多在建或者在規劃的無線城市看到了希望,因此對廈門模式的研究、探討、學習可 ...… 查看全部問答∨ |
給門禁控制器裝了一個遙控裝置,哈哈! 單機門禁控制器,賣給我的人說要一個專用的門禁電源,唉,為了省錢,不買。直接把公司的集中供電的開關電源接上,用控制器的三極管,結果用了一段時間,總是出問題,難道真的要專用的開關電源?不行,改 ...… 查看全部問答∨ |
最近在做一個GPRS水位采集器,用單片機+超聲波+sim300模塊,上下位機程序什么的都搞定了,也都能正常運行,51單片機程序里面也加了單片機低功耗模式代碼。當采集周期較大時候,我想讓sim300也進入低功耗狀態,但是不知道怎么喚醒,AT查完了,怎么沒 ...… 查看全部問答∨ |
因為電源不干凈,有幾mV高的噪聲,放大看是100MHz左右的窄脈沖,所以加了LC-PI型濾波電路,但又因為后級負載電路瞬態電流比較大,需要一個較大的電容起儲能和去耦作用。這樣一來,電路上濾波電路的第二級電容就跟后級的大電容并在一塊了,是不是要 ...… 查看全部問答∨ |
【信號處理】FPGA設計數字濾波器+FPGA和DSP的設計方案 《基于FPGA數字濾波器設計》: 主要介紹使用FPGA設計數字濾波器,詳細介紹了使用VHDL設計IIR和FIR數字濾波器。 《DSP+FPGA_多種設計方案》: 介紹了幾種基于DSP和FPGA的系統設計,包括: 1.DSP+FPGA 實時信號處理系 ...… 查看全部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