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對于一些人而言是樂趣的源泉,但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卻是一項令人疲憊的任務。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一現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自動駕駛技術不僅能夠極大地減輕駕駛員的負擔,還能通過減少人為錯誤,使出行變得更加安全。那么,自動駕駛技術究竟取得了哪些進展?未來它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出行方式呢?
一、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普及
如今,許多汽車都配備了ADAS,這些系統能夠部分實現自動化駕駛。車道保持輔助是一種常見的ADAS功能,當檢測到車輛偏離車道時,它會輕輕地將車輛引導回車道內。而自動緊急制動(AEB)系統則能在檢測到即將發生追尾事故時,自動踩下剎車以避免碰撞。
在美國,ADAS的普及率正在迅速提升。目前,約90%的新車都至少配備了AEB系統。而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規定,從2029年9月起,所有新乘用車和輕型卡車都將標配AEB系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使用ADAS系統時,駕駛員可能會降低注意力和警覺性,因此還需要更多的保障措施來確保駕駛安全。
二、自適應巡航控制的進步
自適應巡航控制(ACC)是另一種越來越普遍的自動化駕駛功能。它不僅能夠防止啟用巡航控制的車輛與前車發生追尾,還能在減速后重新加速至設定的巡航控制速度。有些先進的ACC系統甚至能在攝像頭檢測到車輛即將入彎時自動減速。
然而,關于ACC對安全性的影響卻存在爭議。一些研究表明,這一功能可能會鼓勵駕駛員設置更高的巡航控制速度,從而增加潛在的風險。因此,在使用ACC時,駕駛員仍需保持警惕和專注。
三、智能泊車技術的革新
智能泊車輔助系統已經逐漸成為許多新車的附加功能或標準配置。這些系統借助攝像頭和車載計算機,能夠輕松地將車輛駛入停車位。而自動代客泊車(AVP)則是智能停車技術的下一個進化階段。駕駛員到達目的地并下車后,AVP系統會自動將車輛駛入空車位。準備離開時,人們只需通過應用程序或車鑰匙即可召喚車輛,它會自動駛出車位開到駕駛員身邊。
多家汽車制造商正在積極研發AVP技術,并已經在一些地方進行了測試。例如,梅賽德斯-奔馳與博世合作,在德國斯圖加特機場測試了完整的AVP功能。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普及,AVP有望成為更多人的出行選擇。
四、L3級自動駕駛的突破
根據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的分類標準,自動駕駛系統被分為六級。其中,L3級自動駕駛意味著在啟用自動駕駛系統時,駕駛員不用再全神貫注于駕駛上,甚至可以做其他事。
近年來,L3級自動駕駛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突破。例如,梅賽德斯-奔馳的DRIVE PILOT系統已經在美國內華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獲得了批準,可以在公共高速公路上使用。此外,寶馬的Personal Pilot L3也與DRIVE PILOT非常相似,已經在德國獲得了批準。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政策的逐步放寬,L3級自動駕駛有望在更多地方和更高速度下獲得應用。
展望未來,自動駕駛技術將繼續朝著更高級別的自動化邁進。梅賽德斯-奔馳已經表示,預計2030年可實現L4級自動駕駛。而福特汽車也即將在未來幾年內向消費者推出L3級自動駕駛技術。這些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普及,將深刻改變我們的出行方式,讓駕駛變得更加輕松、安全和便捷。
關鍵字:自動駕駛 技術進展 未來出行
引用地址:
自動駕駛技術進展及其對未來出行的影響
推薦閱讀最新更新時間:2025-04-23 13:00
自動駕駛汽車作為未來出行的重要趨勢正逐步從科幻概念走向現實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自動駕駛汽車作為未來出行的重要趨勢,正逐步從科幻概念走向現實。在自動駕駛汽車的眾多關鍵技術中,高精度固態激光雷達(Solid-State LiDAR)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了實現高度自動化駕駛的關鍵傳感器之一。本文將深入探討高精度固態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應用及其重要性。 一、高精度固態激光雷達的技術特點 固態激光雷達是一種采用固態光源的激光雷達技術,相較于傳統的機械式激光雷達,它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無機械運動:傳統機械式激光雷達需要旋轉或振動以掃描周圍環境,而固態激光雷達通過固態光源直接發射激光,無需機械運動,減少了零部件的損耗和故障風險。 高可靠性:由于無機械部件,固態激光雷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耐用
[嵌入式]
京東方:Micro LED技術研究已有進展
11月29日,有投資者對 京東方 A提問,近期有報道 Micro LED 可能會成為下一代主流屏幕,是否會對目前的OLED,AMOLED產業造成很大沖擊。下面就隨手機便攜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內容吧。 對此, 京東方 A表示,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Micro LED )為新一代的顯示技術,結構是微型化LED陣列承繼了LED的特性, Micro LED 優點包括低功耗、高亮度、反應速度快等等。但因為目前技術尚未成熟,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目前,我司已開展Micro LED的技術研究 ,并取得一定進展。 除此之外,還有媒體報道稱,蘋果正與中國最大的顯示器制造商 京東方 (BOE)合作,共同開發一款可折疊的OLED屏幕。報
[手機便攜]
硅光子技術全面普及:體驗硅發光技術的進展(四)
硅發光取得進展 另外,還出現了使硅光子的主角——硅自身發光的例子。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工學系研究科教授、納米光子研究中心中心長大津元一的研發小組2011年發現硅可以發光。 據介紹,為硅通電,然后邊照射電磁波邊進行p型摻雜的話,就會開始受激發射。已確認利用該材料制作的硅LED能夠發光注5)。 注5) 發光波長為1.1~1.5μm,能在大帶寬內發光。 通過不斷優化元件,目前紅外光硅LED的外部量子效率超過了10%(圖9)。作為才開發2年的發光效率,即使與目前最新型白色LED的 30%左右相比,也已經算十分高了。雖然效率還比較低,但已制作出通過紅外光激光振蕩的元件,以及可通過紅色光、綠色光、藍色光等發光的硅LED。大
[模擬電子]
汽車芯片邁向艙駕融合時代,芯擎科技亮劍自動駕駛
| 龍鷹一號+星辰一號:芯擎的12組智駕 芯片 方案 3月27日,芯擎科技在南京舉辦2025芯擎·生態科技日。繼2021年發布7nm 智能座艙 多媒體芯片“龍鷹一號”后,此次芯擎正式再發一款7nm芯片“星辰一號”,面向 自動駕駛 領域。至此芯擎成為目前國內唯一能夠覆蓋智能座艙及自動駕駛關鍵SOC的芯片供應商。 通過“星辰一號”、“星辰一號Lite”和“龍鷹一號”、“龍鷹一號Lite”“龍鷹一號Pro”以及 AI 加速芯片的多元化的產品布局,芯擎此次一并大手筆推出12組不同的智能座艙和 智能駕駛 全系列解決方案,積極推動“智駕平權”時代的到來。 芯擎科技創始人、董事兼CEO汪凱博士透露,“星辰一號”將在今年量產,預計
[汽車電子]
5G助推自動駕駛提速 汽車智能網聯化趨勢加快
在科技引領變革的當下,汽車行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智能化、網聯化轉型。5G 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這一轉型注入了強大動力,顯著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加速發展,促使汽車智能網聯化趨勢愈發明顯,重塑著整個汽車產業的格局。 5G 的核心優勢在于其高速率、低時延和廣連接特性,這些特性與自動駕駛及智能網聯汽車的需求完美契合。高速率意味著車輛能夠在瞬間傳輸大量數據,如高清攝像頭捕捉的路況畫面、傳感器收集的車輛周邊環境信息等。在復雜路況下,車輛需實時獲取前方道路的擁堵狀況、行人與其他車輛的位置等數據,5G 的高速率可確保這些數據快速傳輸至車輛控制系統,為車輛決策提供及時、全面的信息支持。低時延更是自動駕駛安全運行的關鍵。在緊急情況下,如前方車輛突然
[嵌入式]
從小鵬看自動駕駛發展趨勢
算法端,小鵬已量產國內首個端到端大模型,其模型采用分段式結構,分為神經網絡 XNet、規控大模型 XPlanner 以及大語言模型 XBrain 三部分。數據閉環方面,小鵬的全棧數據閉環能夠實現對數據的清晰處理以及高效的挖掘和解讀,測試階段實車測試與仿真測試并重,加快迭代節奏。云端算力方面,小鵬云端算力儲備已達到 2.51EFlops。投入端,小鵬每年將投入 35 億元用于智駕,其中 7 億元用于算力訓練。端到端架構下,小鵬 2024 年 7 月實現無限 XNGP 的全量推送,同時實現第一階段的“全國都好用”,在 2024Q4 計劃實現能夠“門到門”的第二階段“全國都好用”,最終在 2025 年實現用戶“愛用”的升級。小鵬較早實現
[汽車電子]
腦科學融合端到端自動駕駛,馬斯克中國門徒新進展,不挑車也不挑芯片
端到端進入Next Level了? 特斯拉 帶火了端到端,行業爭先轉向,拋棄規則驅動,擁抱數據驅動。 甚至有人直呼,數據驅動的端到端,就是 自動駕駛 的終局。 然而就在最近,由當年特斯拉Autopilot骨干創辦的Nullmax,公開提出了一種新的范式:智能驅動。 將腦科學與自動駕駛結合,嘗試探索端到端的下一個階段。 這一方向也正在吸引知名主機廠和供應商,投入研究,比如理想和地平線。 現在的局勢,玄之又玄的端到端,變得更加妙不可言了。 端到端進入Next Level了? Nullmax近日推出了最新技術方案:Nullmax Intelligence (以下簡稱NI),基于端到端的架構,采用了多模態
[汽車電子]
L3規模化落地加速 自動駕駛迎來發展新機遇
近日,工信部網站發布《四部門有序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公布了9家首批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聯合體,即汽車生產企業+使用主體成對出現。其中,車企負責產品生產,測試則由相關平臺提供。從發放L3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到此次《通知》發布,不僅表明車企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也預示著L3規模化落地的時代即將到來。 技術逐步成熟市場需求增長 L3試點政策因時制宜 從2018年4月工信部、公安部和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以來,智能網聯汽車的測試區域和規模不斷擴大,涵蓋了多種復雜的應用場景。截至2024年4月底,國內共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2
[汽車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