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成熟的經驗表明:技術路線的收斂,往往是新技術大規(guī)模落地的標志。按照這種經驗審視自動駕駛技術,會遺憾地得出自動駕駛落地還遙遙無期的悲觀結論,畢竟自動駕駛一是不缺自信、二不缺技術路線之爭。
技術路線之爭往大了看有單車智能和車路協(xié)同之爭、有純視覺和多傳感器融合之爭、有依賴高精地圖和不依賴高精地圖之爭……,往小了看有激光雷達布置位置之爭、有行泊一體和分立之爭……
在所有技術路線之爭中,如果要挑一個我心中最有意思和最熱鬧的,非激光雷達莫屬,不信你看:
(1)測距方法有飛行時間(Time of Fly,ToF)法和調頻連續(xù)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MCW)法之爭;
(2)激光器有邊緣發(fā)射激光器(Edge Emitting Laser,EEL)和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VSCEL)之爭;
(3)激光波長有905nm和1550nm之爭;
(4)探測器有雪崩光電二極管(Avalanche photodiode,APD)、單光子雪崩二極管(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SPAD)、硅光電二極管(Silicon photomultipliers, SiPMs)之爭;
(5)掃描模塊有機械式、混合固態(tài)、固態(tài)之爭;混合固態(tài)又有棱鏡、轉鏡和微機電系統(tǒng)(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微振鏡之爭,固態(tài)有光學相控陣(Optical Phased Array,OPA)和Flash之爭。
如果單純地將不同技術路線進行排列組合,理論上可以有上百種組合,如圖1所示,這也意味著將有上百種類型激光雷達。
圖1 激光雷達紛繁復雜的技術路線組合
但很明顯,圖1中不是所有連線都具有可行性。而本系列科普文章,就是想講明白哪些技術路線不合理,哪些技術路線是已經被淘汰,哪些技術路線正在被廣泛使用,哪些技術路線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在大規(guī)模枯燥的科普知識之前,第一篇就讓我們從緊張刺激而又跌宕起伏的激光雷達發(fā)展歷史講起。
01 跌宕起伏的歷史
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休斯實驗室的Maiman和Lamb就研制出了可以發(fā)出694.3nm紅色激光的紅寶石激光器,這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一臺激光器。為什么叫紅寶石呢,因為該激光器的工作物質就是摻有鉻和鋁的紅寶石。
此后隨著激光技術的發(fā)展,使用激光進行探測的激光雷達也得到發(fā)展,不過那時還主要用于科研領域,比如用于氣象探測,比如用于對海洋、森林、地表的地形測繪,和一般人還沒什么交集。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激光雷達引入了掃描結構,視場角增大之后也讓其在部分商用領域找到了立足之地,比如工業(yè)測量,著名的Sick(西克)及 Hokuyo(北洋)公司針對此領域推出的掃描式2D激光雷達便是其中的優(yōu)秀代表。
2000年以后,激光雷達由單線掃描又進化到多線掃描,并逐漸在環(huán)境三維高精度重建應用上展露出一些優(yōu)勢。
2004年,這是激光雷達種子在自動駕駛領域種下的年份,美國第一屆無人車挑戰(zhàn)賽在“別人恐懼我貪婪”的DARPA資助下如期舉行,參賽隊伍里有一家名叫Velodyne的公司,這是一個生產音響設備的公司,創(chuàng)始人為David Hall博士。
據說Velodyne參加比賽是為了推銷自家的音響產品,不信你看它的隊名DAD(Digital Audio Drive,數字音頻驅動),不看解釋我還以為他叫“爹地隊”,是我膚淺了。Veloyne參加比賽的車輛是一輛被改裝了的帶有全景攝像頭的皮卡,如圖2所示。
Velodyne雖然最后沒有完成比賽,但David Hall博士在比賽中發(fā)現了一個新奇的玩意:單線激光雷達,得知這個玩意的工作原理之后,David Hall博士隨機感受到這玩意的巨大魅力,同時也看到了單線激光雷達的局限性,比完賽回來之后馬不停蹄地就投入到激光雷達的研究中。
2005年,第二屆無人車挑戰(zhàn)賽上,Velodyne在參賽車輛上裝了一個自家發(fā)明的360°多線束旋轉式激光雷達,這臺激光雷達直徑達30英寸,重達100磅,實實在在的一個大家伙,“花盆”的外號也因此由來。
雖然依舊沒有完成比賽,但這顆車頂的激光雷達引起了其他隊伍的濃厚興趣。比賽之后,Velodyne繼續(xù)與這些參賽隊伍保持聯系,并基于這些需求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激光雷達產品。
2007年,第三屆無人車挑戰(zhàn)賽移步城市舉行,Velodyne雖然沒有參加比賽,但是在7支跑完了全程的隊伍中,有6支搭載了Velodyne的64線束激光雷達HDL-64,Velodyne激光雷達自此一戰(zhàn)成名。
比賽結束后,版權保護意思強烈的David Hall博士隨即將這項新發(fā)明申請了專利,并授權給了Velodyne公司,專利號為US7969558(High definition LiDAR System),業(yè)內稱為“558專利”。
2011年6月,該專利又獲得美國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Patent Trial and Appeal Board,PTAB)的授權,這意味著“558專利”成為機械旋轉式激光雷達的基礎專利,成為其他研發(fā)機械旋轉式激光雷達繞不過去的坎,這也成為后續(xù)眾多江湖恩怨的起源。
繼續(xù)回到DARPA資助的無人車挑戰(zhàn)賽上,當時低調亮相的另外一家激光雷達鼻祖便是Ibeo。1998年成立的Ibeo,2年后被SICK收購。第三屆DARPA資助的無人車挑戰(zhàn)賽上,Ibeo都有給部分參賽隊伍提供單線掃描式激光雷達。
尤其是在2005年第二屆無人車挑戰(zhàn)賽上,斯坦福團隊通過在感知方案中加入5個Ibeo激光雷達,成功在那一年的挑戰(zhàn)賽中脫穎而出,參賽車輛如圖3所示。我有點理解Velodyne的David Hall博士為什么要做多線激光雷達了,5個單線激光雷達并排放著確實有點壯觀。
2009年是兩家激光雷達鼻祖光輝歲月的開年。
這一年,Ibeo從SICK重新獲得獨立運營權,好運也隨之到來。2010年,獲得了法雷奧的青睞,雙方將合作共同為奧迪L3自動駕駛項目開發(fā)車載激光雷達,項目總額達到10億美金。
這一年,Velodyne推出64線旋轉式激光雷達的改進版HDL-64E,隨著投入到無人駕駛領域研究的公司越來越多,HDL-64E可謂一機難求,遍尋宇宙無敵手,8萬美金一顆的價值就正面說明了市場的火爆,圖4為搭載在Voyage車上的HDL-64E。
2009年之后,Velodyne在自動駕駛領域叱咤風云、為虎作倀,Ibeo在乘用車前裝量產領域嘔心瀝血、潛心打磨。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來說說Ibeo。
經過7年研發(fā)和量產打磨,2017年,其為奧迪A8打造的全球第一款車規(guī)級激光雷達SCALA量產交付,該款4線激光雷達掃描系統(tǒng)采用一維轉鏡方案,水平視場角達到了145°,測距達到了150m,圖5為搭載SCALA奧迪A8。本以為這將是Ibeo的騰飛時刻,未曾想,奧迪臨門剎車,叫停了帶L3自動駕駛功能的A8量產。
雖然遭受了客戶奧迪的爽約,合作伙伴法雷奧的移情別戀,Ibeo非但沒有就此沉淪,反而極大激發(fā)了自己的斗志,特別是在采埃孚入股Ibeo之后,更是開足馬力投入了固態(tài)激光雷達的研發(fā)中,以期證明自己,這種對技術的執(zhí)著實在是令人欽佩。
這種執(zhí)著在2019年換來了回報,前腳剛一口氣發(fā)布了短、中、長距三款純固態(tài)激光雷達產品ibeoNEXT,后腳就被東方大國神秘的客戶長城汽車看中,隨機宣布與其達成戰(zhàn)略合作,ibeoNEXT將搭載在長城魏牌系列車型,并定于2021年投產。
ibeoNEXT長距產品采用885nm波長激光器,擁有11.2°x5.6°的視場角,140m的探測能力。這個參數屬實有點尷尬,目前主機廠對主激光雷達的視場角要求一般是120°x25°,所以要用ibeoNEXT長距款作為主激光,需要11個拼起來……,造型上得有多丑,造型設計部門得有多頭大。
難怪有業(yè)內專家說:落地是不可能的,只是一個噱頭。所以這個合作的結局早已注定,只是沒想到這么悲壯。
計劃搭載IbeoNEXT的長城魏牌摩卡車型經歷了延遲、延遲、再延遲……。2022年8月,成都車展上,長城魏牌終于官宣了旗下首款激光雷達車型:摩卡DHT-PHEV激光雷達版,但為其站臺的激光雷達廠商卻不是Ibeo,而換成了速騰聚創(chuàng)。2022年9月,我們也沒有等來ibeoNEXT量產的喜訊,卻等來Ibeo破產的消息。
一代激光雷達佳人消香玉損,世人在評價她時,總是指責其在技術上步子賣的太大,融資和客戶上又不夠用心。但我總覺得這符合西方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傳統(tǒng),認準一項技術,死磕,壟斷世界、驚艷世人。
Ibeo只是破產,又不是原地毀滅,這個時候說不定哪家公司正在繼承Ibeo的衣缽,正在潛心研究固態(tài)激光雷達,以期一鳴驚人。
到了另一朵花,Velodyne。
2009年之后,自動駕駛賽道的火熱將Velodyne推上激光雷達鐵王座,雖然8萬美金一顆、雖然售后服務幾近于無,雖然供貨周期漫長,但奈何市場別無其他激光雷達可選。2016年,為了能夠享受到優(yōu)先提貨權,福特和百度更是向Velodyne激光雷達公司聯合投資了1.5億美元。
時人常戲稱:能有多少自動駕駛車輛上路,就看Velodyne能生產多少激光雷達。
這種躺贏的局面持續(xù)到了2017年,如果從2007年第三屆無人車挑戰(zhàn)賽算起,整整躺贏了10年。后面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一點,以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chuàng)為首的國內激光雷達廠商開始入局,其產品以極高的性價比、貼心的售后服務及極友善的交付周期迅速圈粉無數。
2019年8月,感受到國內廠商威脅的Velodyne祭起了大殺器“558專利”,在美國加州起訴了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chuàng)兩家中國公司侵權。
剛發(fā)起專利訴訟沒多久,2019年底,想要將主要精力放在歐美市場的Veodyne突然決定不直接在中國市場銷售激光雷達,而是通過代理模式發(fā)展,同時裁掉了大部分在中國的工作人員。未曾想,戰(zhàn)略放棄的中國市場在兩年后成為激光雷達最核心的戰(zhàn)場。
2020年6月和9月,禾賽科技和速騰聚創(chuàng)先后跟Velodyne達成了和解,并簽署了專利許可協(xié)議。兩家公司同意向Velodyne支付和解費用,包括一次性的專利許可補償及后續(xù)按年支付的專利許可使用費。
之后的兩年,用內憂外患形容Velodyne毫不為過,曾經引以為傲的機械式激光雷達市場迅速縮水,2020年推出的混合固態(tài)激光雷達又沒激起水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2021年,David Hall博士和其妻子因“表現不當且缺乏誠信”被罷免職務。
終局就是2023年開年,Velodyne宣布與Ouster公司合并,合并后公司仍以Ouster命名,股票代碼也是OUST,一代激光雷達巨頭,真的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個名字。
在激光雷達的發(fā)展史上,還有許多發(fā)揮重要作用的人物和公司,在此我們就不展開敘述,只是通過Velodyne和Ibeo兩家公司波瀾壯闊的發(fā)展歷史來回顧激光雷達的青蔥歲月。
02 激光器之爭
在激光雷達名稱的四個字中,激光占據了一半的分量,這足以說明其“家庭地位”。
究竟什么是激光、發(fā)射激光的激光器有哪些類型,激光器有哪些重要的參數,本文期望能夠說清一二。
一、激光的誕生
激光Laser的英文全稱為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直譯過來就是受激輻射光放大,聽起來有點別扭,但其實精確表達了激光產生的原理,而要講清這個原理,就不得不從物資原子結構聊起。
19世紀末,科學家通過一系列粒子撞擊試驗后發(fā)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組成,電子圍繞原子核不停地旋轉,同時原子核也不停地自轉,原子核內部還可以細分為質子和中子,原子內部結構如圖6所示。
圖6 原子內部結構
1913年,年僅28歲的丹麥物理學家波爾(Niels Bohr)在借鑒了普朗克(Max Planck)的量子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全新的原子結構模型,其基本假設主要包括:
(1)定態(tài)假設:電子在原子核庫侖力作用下,只會在一些分立的特定圓形軌道運動,且不向外輻射光子,處于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被稱為定態(tài)。
注:光子(Photon)是一種基本粒子,是電磁輻射的量子,其靜止質量為零,不帶電荷,其能量E為普朗克常h和電磁輻射頻率f的乘積:E=hf,在真空中以光速運行。
(2)軌道假設:電子在不同的軌道上運動,能量是不同的,能量相對較高的為高能態(tài),相對較低的為低能態(tài)。當電子處于離核最近的軌道上時,能量最低,稱為基態(tài),當電子處于其他軌道上時,都比基態(tài)能量高,稱為激發(fā)態(tài)。
(3)躍遷假設:在不同定態(tài)之間躍遷,會輻射或吸收一定頻率的光子,輻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由這兩個定態(tài)的能量差決定。
原子中處于高能態(tài)的電子,在沒有任何外界光子作用下,有一定概率會自發(fā)地從高能態(tài)向低能態(tài)躍遷,損失的能量會以光子的形式輻射出來,這個過程稱之為自發(fā)輻射,如圖7所示。
圖7 自發(fā)輻射過程
不同原子自發(fā)輻射產生的光子在頻率、相位、偏振方向及傳播方向上具有隨機性。白熾燈的工作原理就是基于自發(fā)輻射,通電后白熾燈燈絲中高能態(tài)電子數增多,頻繁地發(fā)生自發(fā)輻射產生大量光子。
原子中處于低能態(tài)的電子,也不是吃素的,隨時在觀察身邊是不是有外來光子經過,一旦有能量恰好等于兩個能級之間能量差(E2-E1)的光子出現時,就會啟動“吸星大法”,將光子的能量吸收過來,用來將自己提升到高能態(tài),這一過程稱為受激吸收,如圖8所示。
圖8 受激吸收過程
原子中處于高能態(tài)的電子,在見到上述外來光子時,也不會無動于衷,并且在輻射場能量夠大后,自己將向低能態(tài)躍遷并輻射出一個和外來光子具有相同頻率、相位、偏振方向及傳播方向的光子,聽起來有點像私奔,這個過程稱之為受激輻射,如圖9所示。
圖9 受激輻射過程
這樣,通過一次受激輻射,一個光子變?yōu)閮蓚€相同的光子,這意味著光被放大了。到此為止,激光的直譯解釋中(受激輻射光放大)七個字已經悉數有序登場,但此時的光還不能稱為激光。
首先,自然條件下,原子中處于高能態(tài)的電子數目總是比低能態(tài)的電子數目少,所以外來光子經過,你很難保證是被低能態(tài)電子吸收發(fā)生受激吸收,還是被高能態(tài)電子看上,發(fā)生受激輻射。如果想要原子內部產生更多的受激輻射過程,就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打破熱平衡,從而使高能態(tài)和低能態(tài)電子數出現反轉。
為了實現這個過程,一是需要采用容易發(fā)生高低能態(tài)電子數反轉現象的工作物質,這種物質被稱為增益介質。二是需要對增益介質進行激勵并提供讓增益介質不斷發(fā)生粒子數反轉的能量源,被稱為泵浦源。增益介質在泵浦源的激勵下,發(fā)生粒子數反轉,這是激光產生的前提條件。
其次,處于高能態(tài)電子也會發(fā)生自發(fā)輻射,更何況之前已經通過泵浦源人為的將低能態(tài)電子拉升到了高能態(tài),這種自發(fā)輻射過程在沒有人為干預情況下會更加強烈,因此我們要想辦法讓受激輻射遠大于自發(fā)輻射,說白了就是要讓增益大于損耗。
辦法之一就是在增益介質前后兩端加上兩個反射鏡,其中一端是全反射鏡,另一端是部分反射鏡,這一結構被稱為諧振腔。當受激輻射發(fā)生后,方向合適的光子會在兩個反射鏡之間反復橫跳,多次經過增益介質,使增益介質內部反復產生受激輻射,如圖10所示。
圖10 激光器內部光學系統(tǒng)組成
當光束放大到可以穿透部分反射鏡的閾值時,會從部分反射鏡中透射出來,形成激光束。由于兩面反射鏡位于特定的方向,對于方向不合適的受激輻射光會被濾除。同時兩鏡面之間的距離也對輸出的激光波長有著選擇作用,只有在兩鏡間的距離能產生共振的波長才能產生激光。
因此我們看到穿透部分反射鏡的激光束波長一致、方向一致、波束極窄,這也是諧振腔篩選的結果。
至此,一束激光算是真正誕生了。
二、激光器
增益介質、泵浦源和諧振腔是激光誕生所需要的主要光學系統(tǒng),如果再輔以電源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和機械機構等,就可以組成一個利用受激輻射原理產生激光的完整激光器。
增益介質是光子產生的源泉,基于這個維度,激光器可分為氣體、液體、固體三種類型,固體類型激光器又可細分為固體、光纖、混合、半導體等類型,如圖11所示。應用在汽車領域的激光雷達,以半導體激光器和光纖激光器為主,下文我們對這兩類激光器展開介紹。
圖11 激光器的分類
(1)半導體激光器
半導體激光器的前綴是半導體,所以要介紹清楚,不得不從半導體最基礎的PN結說起。
P型半導體是通過在純凈半導體(不含雜質且無晶格缺陷的半導體)中摻雜特定雜質,讓空穴(相當于帶正電的粒子)數量增多。N型半導體也是如此操作,只是摻雜的雜質讓電子(帶負電的粒子)數量增多。空穴和電子被稱為載流子。
如果將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制作在同一塊半導體基片(硅或鍺)上,一方面由于濃度差,P型區(qū)多子(空穴)會向N型區(qū)擴散,而N型區(qū)多子(電子)會向P型區(qū)擴散,形成載流子擴散運動。另一方面,滯留的帶電離子(P區(qū)失去空穴產生負離子區(qū),N區(qū)失去電子產生正離子區(qū))形成的內電場,驅動P(N)型區(qū)的少子向低電勢移動,形成反向的漂移運動,如圖12所示。
圖12 PN結的形成
當擴散運動和漂移運動所遷移的載流子數目相同時,達到動態(tài)平衡,就形成一個PN結。PN結中載流子數量非常少的一個高電阻區(qū)域稱為耗盡區(qū)。
如果給PN結施加一個正向電壓(P型區(qū)接正極,N型區(qū)接負極),正向電壓的電場與PN結的自建電場方向相反,它削弱了自建電場對擴散運動的阻礙作用。在外電場作用下,大量電子將被推向N區(qū),其中一部分與空間電荷區(qū)正離子附近的空穴復合。大量空穴也會被推向P區(qū),其中一部分與空間電荷區(qū)負離子附近的電子復合。載流子復合過程將會發(fā)射某種波長的光子,也就是發(fā)生了自發(fā)輻射。
隨著正向電壓上升,流經PN結的電流大于一個閾值時,自發(fā)輻射產生的光子通過半導體內已激發(fā)的電子-空穴對附近時,就能激勵二者復合再產生一個新的光子,也就是發(fā)生了受激輻射,再加上諧振腔的反射,就能通過受激輻射加速光子的產生,從而產生激光。
但是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半導體材料PN結發(fā)生載流子復合時都會產生光,有的半導體材料會將部分能量轉化為熱耗散掉而不產生光,這就會導致發(fā)光效率的降低,因此為了提高發(fā)光效率,通常使用帶隙半導體作為發(fā)光材料,例如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等。
總結一下:半導體激光器就是指使用半導體材料作為增益介質,采用半導體工藝在半導體材料中構造出大量PN結,在泵浦源的激勵下,PN結區(qū)域發(fā)生載流子復合從而發(fā)生受激輻射,受激輻射產生的光子在諧振腔的作用下最終生成一束激光。
半導體激光器使用的泵浦源主要有三種方式:電激勵、電子束激勵,光激勵和碰撞電離激勵等。絕大多數半導體激光器采用的是電激勵,即給PN結加正向電壓,以使在結平面區(qū)域產生受激輻射,也就是說是個正向偏置的二極管,因此半導體激光器又稱為激光二極管。
半導體激光器具有效率高、體積小、壽命長、低能耗等優(yōu)點,成為現代激光技術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具有戰(zhàn)略性的發(fā)展意義。其根據諧振腔制造工藝的不同可分為邊緣發(fā)射激光器(Edge Emitting Laser,EEL)和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VCSEL)兩種。
EEL是在芯片的兩側鍍光學膜形成諧振腔,由于諧振腔與襯底(晶圓片)平行,因此EEL沿平行于襯底表面發(fā)射激光。
VCSEL是在芯片的上下兩面鍍光學膜,形成諧振腔,由于諧振腔與襯底垂直,能夠實現垂直于芯片表面發(fā)射激光。
EEL和VCSEL的結構對比如圖13所示。
圖13 EEL和VCSEL的結構對比
以VCSEL為例,詳細介紹一下半導體激光器內部結構,VCSEL典型結構剖面如圖14所示,從上往下依次為P型接觸電極、上反射鏡、上氧化限制層、有源區(qū)、下氧化限制層、下反射鏡、襯底及N型接觸電極。
圖14 VCSEL典型結構
有源層通常由3~5個量子阱(一種薄層結構,可以在垂直于薄層表面的方向上限制粒子)組成。有源區(qū)的兩側是氧化限制層,一方面起著限制載流子的作用,另一方面起著調節(jié)諧振腔長度的作用,使其諧振波長正好是所需要的激光波長。
限制層兩側是上下反射鏡,通常采用N型和P型布拉格光柵(N-DBR/P-DBR)作為諧振器反射鏡。N-DBR在下方作為全反射鏡,反射率接近99.9%。P-DBR在上方作為部分反射鏡,反射率也大于99%。
在襯底(N型砷化鎵材料)和P-DBR的外表面制作接觸電極,形成歐姆接觸,并在P-DBR上制成一個圓形光窗口,獲得圓形光束,窗口直徑從幾微米可到百微米量級。
工作時,電流從P型電極注入,通過氧化層注入到有源區(qū),會在有源區(qū)形成受激輻射實現激光輸出。激光的輸出方向垂直于有源區(qū)表面,穿過限制層表面,從低反射率的P-DBR反射鏡射出,最終穩(wěn)定輸出激光。
EEL和VCSEL的主要性能差異體現在功率密度、溫漂系數、光束質量、光譜寬度和生產成本等方面,匯總如表1所示。
表1 EEL和VCSEL主要性能參數對比
(a)功率密度。在激光領域,功率密度表示單位時間內,激光輻照在單位面積靶材上的能量大小,單位為W/mm^2。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功率密度低意味著從被測物體表面反射回來的入射光功率低,這將導致探測距離短。
EEL的光功率密度一般是60000W/mm^2左右,而現在頭部廠商生產的五結VCSEL功率密度也只有1500W/mm^2左右,相差一個數量級。
(b)光束發(fā)散角。激光器發(fā)射出去的激光具有一定的發(fā)散角,發(fā)散角直接決定激光打到被測物體表面的光斑面積,從而影響了激光打在被測物體上的光功率密度,最終影響從被測物體表面反射回探測器表面的入射光功率。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若發(fā)散角減小50%,則激光雷達探測距離將提升41%。
VCSEL打在物體上的光斑呈點圓形,遠場發(fā)散角典型值在20°左右。EEL打在物體上的光斑呈橢圓形,慢軸遠場發(fā)散角典型值在20°左右,遠場發(fā)散角典型值在30°左右,因此VCSEL具有相對較小的遠場發(fā)散角。
這樣的發(fā)散角大小其實都是不可接受的,都需要準直鏡和擴束鏡,來減小激光的發(fā)散角。
(c)光譜寬度。由于濾光片在接收激光時需要過濾掉特定波長(905 nm/1550 nm)以外的光,因此光譜寬度越窄意味著激光的抗干擾性越強,信噪比也就越高。目前VCSEL激光器的光譜寬度在1~2 nm左右,低于EEL的3~8 nm,擁有較強的抗干擾性。
(d)溫漂系數。溫漂是指激光波長隨溫度變化發(fā)生偏移的現象,偏移過大會導致回波信號被濾光片濾掉,無法被探測器接收到。當然也可以提高濾光片的光譜寬度,但這會導致信噪比減少,抗干擾能力減弱。目前VCSEL的溫漂大約是EEL的六分之一。
(e)生產成本。EEL是平行于襯底側面發(fā)光,所以在形成晶圓后還需要進行切割、翻轉、鍍膜、再切割的工藝步驟,無法按照現有半導體工藝來一次性處理,生產成本較高。VCSEL垂直于襯底正面發(fā)光,不需要在側面進行太多加工,只需要按照正常的半導體加工工藝批量處理即可,成本較低。按照Yole的統(tǒng)計,EEL的后道處理工序成本比VCSEL高了一倍以上。
(2)光纖激光器
光纖激光器和半導體激光器一樣,都是由能產生光子的增益介質,對增益介質進行激勵的泵浦源,使光子諧振放大的光學諧振腔三部分組成。
光纖激光器與半導體激光器的最大不同在于增益介質,半導體激光器使用的增益介質是半導體,而光纖激光器使用的增益介質是光纖。
半導體激光器的發(fā)光機理上文已經介紹過,泵浦源常為電激勵方式,而光纖不能夠直接實現電光轉換,因此泵浦源常采用光激勵方式,來實現光光轉換,光纖激光器最常用的泵瀑源就是半導體激光器。
光纖激光器按照增益介質、諧振腔結構可以細分為很多類型,下面以稀土摻雜類增益介質、光柵反射鏡諧振腔為例,介紹光纖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如所示。
圖光纖激光器原理
泵浦源又被成為“種子源”,通過合束器為光纖激光器提供高功率、高亮度的泵浦光。工作時,泵浦源發(fā)出的泵浦光耦合進入增益介質光纖中,泵浦光被吸收,吸收了光子能量的稀土離子發(fā)生能級躍遷并實現粒子數反轉,反轉后的粒子經過諧振腔,由激發(fā)態(tài)躍遷回基態(tài),釋放能量,并形成穩(wěn)定的激光輸出。
三、波長
任何一種光都有波長,激光也不例外,激光雷達最常使用的波長為905nm和1550nm,主流激光雷達波長如表2所示。
表2 主流激光雷達波長
關于激光波長,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人眼安全。當一束強烈的可見光照射眼睛,我們會本能的閉上眼睛來躲避光線。但是對于激光這種不可見的近紅外光,當眼睛被照射時,眼睛并不會注意到它,如果累積了足夠的能量,激光就會對我們的眼睛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包括視網膜灼傷以及白內障。
為了評價這種傷害的級別,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制定了一份激光安全標準IEC 60825,標準中根據最大允許暴露度(Maximum Permissible Exposure,MPE)對激光進行分類。MPE指在給定波長和持續(xù)時間內,在不允許引起生物組織損傷的情況下,每單位面積允許的最大激光能量。
上一篇:探討氮化鎵在汽車動力系統(tǒng)和激光雷達的應用
下一篇:新能源汽車電池模組是什么?新能源汽車電池模組的作用是什么?
推薦閱讀最新更新時間:2025-04-05 20:40




- 密歇根大學突破:低溫充電速度提升500%
- 谷歌發(fā)布Android Auto 14.0更新,界面優(yōu)化并準備車機版Gemini AI
- 感知融合如何讓自動駕駛汽車“看”世界更清晰?
- 工業(yè)機器人的控制器設計正迎來技術變革:挑戰(zhàn)、方案及趨勢
- 宇樹科技的高性能移動機器人,產品矩陣和行業(yè)競爭力分析
- 圖像傳感器如何“帶貨”機器人賽道?
- 邊緣AI到底有多火?
- 是德科技推出用于大規(guī)模AI數據中心的系列解決方案
- 不允許起火爆炸,GB 38031《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
- 專為智能制造與邊緣計算而生!研華AIMB-292高性能工業(yè)主板助力行業(yè)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