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PLC通訊端口損壞一例
我們有一項工程,PLC端口燒壞。PLC通訊線是通過滑環引出的。考慮到前幾天剛下過雨,懷疑是滑環進水引起的PLC通訊線短路,而燒壞PLC端口的。用搖表測量通訊線(線路兩端均懸空),發現通訊線間有電阻,正常時應為無窮大,而測量時,電阻在5M~10M之間。從而認定PLC端口燒壞是滑環進水造成的,更換滑環后正常。
02、盡量避免多次調用同一子程序
在程序中,多次調用同一個子程序,在語法方面沒有什么錯誤,但我們要盡量避免這一做法,尤其是在帶有形式參數時。下面通過一例來說明。如下圖1所示,網絡13和14都調用protection子程序,這時,網絡14調用時protection子程序的運行狀態如圖2所示。我們注意到,網絡14調用時的形參#protection的數值(1169,網絡13調用該子程序時的參數值)并不是網絡14調用protection子程序所要的數值(應是481)。這樣,就會造成我們所不希望的結果。
03、PLC輸入的線間電容引起的誤動作
電纜的各導線間都存在電容,合格的電纜能把此容值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就是合格的電纜,當電纜長度超過一定長度時,各線間的電容容值也會超過所要求的值,當把此電纜用于PLC輸入時,線間電容就有可能引起PLC的誤動作,會出現許多無法理解的現象。
主要為:
明明接線正確,但PLC卻沒有輸入;
PLC應該有的輸入沒有,而不應該有的卻有,即PLC輸入互相干擾。
最近,在調試一PLC系統時,就出現了一種現象。MIC傳感器不動作,或動作后,另一傳感器(FLY)的動作影響MIC傳感器,即:MIC動作時,FLY傳感器一動作,MIC就變成不動作了。也就是:傳感器的動作彼此影響,懷疑是電纜質量不好,線間電容不合要求造成的。直接把MIC傳感器接到PLC,不使用電纜后,一切動作正常。
消除線間電容影響的辦法:
(1)使用電纜芯絞合在一起的電纜;
(2)盡量縮短使用電纜的長度;
(3)把互相干擾的輸入分開使用電纜;
(4)使用屏蔽電纜。
04、PLC合理編程消除誤操作
消除手指顫動:
可以通過PLC延時或微分指令檢測按鈕信號上升沿,從而避免此類誤操作;
無意識操作:
優化顯示功能,使用不同的指示燈來顯示各種不同的工作狀態:平光》運行狀態,高頻閃光(1秒1次)》試驗狀態,低頻閃光(3秒閃1次)》步進狀態
輸入信號聯鎖
05、變頻器過電壓處理一例
減小給定使電機減速運行時,電機進入再生發電制動狀態,電機回饋給變頻器的能量亦較高,這些能量貯存在濾波電容器中,使電容上的電壓升高,并很快達到直流過電壓保護的整定值而使變頻器跳閘。采取在變頻器外部增設制動電阻的措施,用該電阻將電機回饋到直流側的再生電能消耗掉。
06、變頻器過電流處理一例
我們用安川變頻器帶120個小電機,當其中一個小電機發生過流故障時,變頻器就會過流故障報警,導致變頻器掉閘,從而導致其它正常的小電機也停止工作,這是我們所不期望的。
處理方法:
在變頻器輸出側加裝1:1的隔離變壓器,當其中一臺或幾小電機發生過流故障,故障電流直流沖擊變壓器,而不是沖擊變頻器,從而預防了變頻器的掉閘。經實驗后,工作良好,再沒發生以前的正常電機也停機的故障。
上一篇:一文了解變頻器的工作原理
下一篇:怎么去設計一種基于MATLAB的三電平PWM整流器?
推薦閱讀最新更新時間:2025-04-17 02:56




- ADP1715-3.3-EVALZ,評估板可用于演示線性穩壓器ADP1715的功能
- MTUDK2-ST-CELL,開發套件支持蜂窩插座調制解調器、蜻蜓和 mDot 設備
- DC1705B-B,具有 LTC6946 超低噪聲和雜散整數 N 頻率合成器和集成 VCO 的演示板
- LT1764EFE-2.5 3.3 VIN 至 2.5 VOUT LDO 穩壓器的典型應用
- AN-4176,1 kV SenseFET 集成電源開關應用電路
- OP213FSZ-REEL精密稱重傳感器秤放大器的典型應用
- STR-NCV8170-NCP170-EVK:Strata Enabled NCV8170/NCP170 - 150mA LDO,具有 1.2V 至 3.6V 的固定輸出電壓
- TWR-K60D100M,Kinetis K60 100 MHz MCU 塔式系統模塊,采用 MK60DN512VMD10-an ARM Cortex-M4
- TDA8798HL-帶DPGA演示板的雙8位A/D轉換器
- MSP430F149
- 英特爾攜海信發布端側會議領域垂域模型解決方案,讓商務會議更安全更智能
- 英特爾攜手MAXHUB聯合發布企業級AI PC, 加速AI大模型在端側落地
- 助力低碳數字未來 英飛凌攜多款創新成果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日清紡微電子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亮相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泰克閃耀 2025 慕尼黑上海電子展,引領測試技術新變革
- 破局AI眼鏡性能、續航、成本“不可能三角”:芯原推出高集成度參考設計方案
- 人形機器人成下一風口,各大車企紛紛入局,比智能汽車潛力更大?
- 業績最高 TDK為汽車應用推出電容值達100V的MLCC
- 微型柔性機器人:開啟智能救援與精準醫療新紀元
- 人工智能加速芯片設計:動態自適應流程引領高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