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上搜索“美麗廢物”,智能手表一直位居前列。它們售價昂貴,除了表面的“美麗”,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但情緒價值拉滿,是當代年輕人取悅自己的“數碼甜品”。
乍一看,“美麗廢物”似乎是一個貶義詞。但仔細想想,“美麗廢物”簡直是對一款終端產品的最高褒獎。
嫌貨人才是買貨人。能讓潛在消費者欲罷不能,絞盡腦汁地尋找折扣,真金白銀的“沖動消費”,這說明智能手表在功能性之外的溢價,正在得到市場的認可,是很多“性價比產品”“國民手表”“實用好物”所無法取代的。
隨著智能手機的大眾消費意愿變得疲軟,換機周期不斷拉長,智能穿戴IoT設備成為各大終端廠商最新的發力焦點。
2023年行將過去,智能手表市場也“卷”出了一片新氣象。Apple Watch SE9再一次展現了蘋果在整合“智能+時尚”的產品力,華為今年推出了劉德華代言的“非凡大師”,疊滿了尖端材料、北斗衛星、微體檢等一堆科技buff。vivo和小米剛剛發布的智能手表,都首次搭載了各自自研的藍河BlueOS智慧操作系統、澎湃OS。OPPO的旗艦智能手表OPPO Watch 4 Pro,則被很多用戶稱為“安卓表皇”。
不難預見,明年的智能手表將上演一場更為激烈的“龍虎斗”。從“美麗廢物”到“美麗好物”,智能手表接下來要朝哪幾個方向卷?
美麗廢物,未必是壞事
所謂“美麗廢物”,說明智能手表的硬件已經成熟,而軟件尚待完善。
硬件方面,智能科技與時尚單品的合流。
過去十年間,智能手表百花齊放,硬件創新的三個主流方向,是以Apple Watch、HUAWEI Watch為代表的智能科技手表,以Moto 360、Fossil為代表的時尚手表,以Fitbit、佳明為代表的硬核運動手表。
近年來,智能終端廠商在設計、元器件、產業鏈上面不斷創新,時尚度上已經不輸給時裝品牌。Apple Watch對表帶的優化使其兼顧佩戴舒適度、傳感器敏銳度、服飾搭配需求,華為手表與供應鏈伙伴深度合作,“非凡大師”通過納米技術將天線整合在高度集成的表盒里,液態金屬工藝讓智能手表擁有高凈值人群所看重的精美外觀。
總的來說,科技廠商的智能手表產品,已經逐步沉淀出了極高的產品工程能力,已經可以將傳統手表的精工美學引入到智能穿戴設備上。
隨著供應鏈的伙伴成長和成熟,高級工藝和新材料的價格成本也不斷下探,2023小米、vivo推出了價格友好的“國民級手表”,有望將這份美麗帶入每一個消費者的腕間。
同時必須承認,智能手表的軟件能力,還不夠有說服力。
具體表現在,只有一線頭部品牌的智能手表,才能憑借品牌影響力,以一己之力讓用戶做出購買行動,并且不考慮與智能手機、耳機等單品的生態適配度,不受“性價比產品”“低價平替”的影響。而品牌力不足的終端廠商,會發現僅憑智能手機的存量用戶,也帶不動智能手表。
軟件雖然“雞肋”,但硬件實在美麗,才會讓消費者“又愛又恨”。
這種情況下,軟件層面的提升,進而提高智能手表的整體體驗,既是頭部品牌“變廢為寶”的難題,也是二三線手表品牌打破僵局的看點。
進階點一:從運動數據監測,走向科學健康管理
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有沒有不信任的地方?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一位教授,在某次數字健康沙龍上提出了這個問題。
運動數據監測,是幾乎所有智能穿戴設備都具備的基本功能,但收集到的運動數據是“死的”,不能用,沒法分析,是上一輪穿戴設備的“雞肋”點。
這位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可穿戴設備健康監測,設備和數據是可信的,但在解釋數據和結論的時候,卻存在“陷阱”。這些陷阱包括:設備廠商是否采用同樣的標準;數據本身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數據與健康特征的對應關系怎么合理的解釋。
基于嚴謹科研的健康監測,是頭部智能手表廠商的核心競爭力。其競爭點有兩個:
一是質。
智能手表采集的數據、提供的健康管理能力,是否真的有科學解釋,具備醫療器械的資質,真的能夠幫助用戶有效地進行健康干預,直接決定了智能手表的健康服務質量。
傳統的智能手表,首先是監測不到,沒有集成相應的傳感器。比如,高達40%的房顫患者是沒有癥狀的,到醫院做心電圖才能確診,漏診的比例很高。因此,通過智能手表監測的健康價值就很大。目前,蘋果、華為都已經在自家手表上提供房顫篩查的能力,能夠識別跟蹤房顫的早期風險,及時糾正風險人群行為生活方式的異常。
其次是解釋不了。舉個例子,當智能手表監測到心率加快,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焦慮、脫水、貧血、肺部感染,甚至懷孕,都有可能導致心率加快。以前,智能手表只能把數據給用戶,不能理解背后的原理并給出相對準確的健康建議。
目前基于科學研究的數字健康能力正在增多,比如2023年刷新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將專業的可穿戴產品,推動進入醫療專家認可的序列。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采集了六萬名受試者食指部位的PPG信號(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再利用AI深度學習分析用戶是否患有糖尿病,模型報告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是65.4%和75.0%,說明通過智能手表采集腕部的血管PPG信號來識別糖尿病是可行的。
總結一下,這類基于嚴謹科學研究、高質量、高回報的有效健康監測,使智能手表在保持時尚屬性的同時,還具備了專業能力,煥新了產品的生命力,變成很多中老年人、高風險年輕人的“標配”。
二是量。
能提供健康監測的穿戴設備,種類有很多,但一個設備所集成的有效功能的數量,直接決定了產品價值感。
比如有的TWS耳機也可以提供體溫監測功能,但僅此而已,與智能手表在功能上有較大的重疊,很容易被取代。一些終端廠商在數字健康上的投入不夠,積累的數據和算法有限,能提供的硬核健康監測功能也就比較少,面對“多邊形戰士”就顯得不夠看了。
其中,蘋果、華為都手握了不少進階的健康管理能力。Apple Watch 和 iPhone 目前能提供專注于 17 個健康和健身領域的功能,從心臟健康和睡眠到移動性和女性健康等。此外,蘋果支持一萬多個地點、800多家醫療機構的患者使用蘋果健康記錄,作為可用醫療數據。
華為WATCH 4系列的“微體檢”問世后也得到了消費者很大的認可,核心能力就是“一只手表、六十秒、一次檢測十項指標”,效率和便攜性比傳統健康體檢大幅提升。要在60秒內調度8套算法、5個傳感器,完成多模態的檢測,根據專業的理論基礎給出健康建議,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HDC 2023現場,我看到一位媒體人體驗過“咳嗽聲檢測肺部感染”的功能,好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總的來說,健康對于消費者購買的驅動力是最強的、最持久的,而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的軟件技術,讓智能手表廠商重拾數據的價值,提供給用戶專業的健康解決方案。因此,智能手表也有了撬動大健康產業的真正可能。
進階點二:從手機的“延伸”,變成萬物交互的鑰匙
此前,受限于計算能力、存儲空間等先天限制,智能手表只能作為手機的延伸,承接一部分削減后的功能,比如接聽電話、播放音樂等。
不管是用戶使用習慣還是使用體驗上,智能手表的表現都無法和手機媲美,甚至因為功能重疊,形成了某種競爭關系,是導致其變成“廢物”的一大原因。
而今年,華為的鴻蒙4、vivo藍河OS、小米的澎湃OS,都已經在智能手表上搭載了,這些操作系統主打的就是萬物互聯。操作系統是應用和硬件的橋梁,通過萬物互聯操作系統,手機和手表可以更好地承擔功能分配,完成某些功能分化,讓智能手表可以獨立于智能手機,提供更自然、無感的交互體驗。畢竟“抬腕”可比掏出手機操作要簡單多了,更適合在移動場景下與其他物聯設備進行聯動。
智能手表為核心的交互方式,在原安卓系統上是很難實現的,無論是安全性、數據交互、應用開發等都受到系統特性的限制。舉個例子,鴻蒙4支持原子化應用和自適應開發,開發者只需要一次開發,就能讓應用自動適配手機、手表、平板等不同屏幕。華為WATCH 4系列實現了場景化的功能集成。比如生活卡片,集成了日程、導航、微信、天氣等應用。“健康看板卡片”將心率、血氧、體溫、睡眠等健康功能整合在一起,集中進行展示,讓健康數據一目了然。
藍河操作系統支持復雜的意圖識別交互,也可以將用戶最需要的功能,比如旅行場景下,可以將航班信息、高鐵信息、酒店位置等綜合呈現,提供比手機更短、更快的交互體驗。
2024年,相信各大廠商會在自研操作系統的基礎上,結合AI大模型等新技術,更深入地挖掘穿戴設備的潛力,探索出適用性更強、耗費資源更少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不再是對手機功能的延伸和重復。
在面向萬物互聯的國產操作系統之上,智能手表的交互體驗,將從底層開始改變。
進階點三:從單一硬件,到生活助手
為了讓“美麗廢物”值回票價,網友們挖掘出了各種各樣“變廢為寶”的功能,積極探索可以在智能手表上使用的應用。但總的來說,還是需要人去費心費力,為手表找服務。
這份對“美麗廢物”的愛讓人感動,但有沒有一種可能,讓手表主動為人提供服務呢?
從“為人找服務”到“為服務找人”,大模型+智能助手,與智能手表的深度整合,或許能改變這種局面。
我們知道,大模型作為基座模型,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和理解生成能力,一個底座上調度多種AI模型算法的能力,智能助手則可以作為人機交互距離最短的服務入口。極簡入口+超強底座,將為智能手表帶來前所未有的智慧體驗。
目前,蘋果還沒有宣布大模型的相關進展,Apple Watch SE2023通過原Siri語音助手提供生活服務,進階能力還未可知。國內終端廠商都推出了自研的云側、端側大模型,并對智能助手進行了升級。
比如升級了HarmonyOS 4的華為WATCH 4系列,可以直接呼叫小藝,語言理解能力更強,無需精準指令,用自然的口語表達就能理解并執行。很多人覺得對著手機大喊智能語音助手有點尷尬,抬腕呼叫的交互方式也更低調自然一些。
此外,基于大模型的用戶意圖識別和服務推薦,目前頭部的國產手機廠商都有了很多探索。并將智能綜合排序等能力引入到智能手表,這樣的好處是,在相對較小的手表屏幕上,可以讓服務信息有繁有簡、更加合理,用戶不會錯過重要信息,也不被繁雜的信息和應用淹沒。
One more thing
此前,一個智能終端生態中,撬動購買的拳頭產品,都是智能手機,從目前智能手表的完成度來看,更高的客單價、更大的創新空間、運動健康的實用性等,智能手表正在變得越來越適合承擔這一角色,成為跨越生態的一支營收利器。
而且這個市場還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除了蘋果、華為的地位相對穩固(靠的是長達十年的數字健康積累),其他玩家也才開始奮力奔跑,還有一戰的機會。
2023年,一些廠商為智能手表探索出了一些進階能力,是智能手表擺脫“廢物”印象的關鍵,也是接下來“卷”的重點方向。
算法層面,無論健康管理還是交互控制,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進一步挖掘生理指征和健康之間的相互關系,多特性協同關聯的健康管理,人一機一車一表等多終端聯動,讓用戶感受到價值。
在此基礎上,硬件(傳感器、工藝、材料)也會在軟件和算法的驅動下,去提升性能和精度。目前智能手表的傳感器,還沒有用到很先進的工藝,未來也有持續發展提升的空間,也許會超出我們的想象力。
美而不廢,智能手表接下來會進入一個軟件主導競爭的階段,誰能更好地利用數據、算法、大模型等“基本條件”,把注意力放在“好用”上,在軟件上投入和挖掘,將成為一個關鍵賽點。
2024,AI大模型應用一定會加速落地。由此推測,智能手表有極大可能一改“美麗廢物”的刻板印象,不妨持幣以待。
上一篇:基于新型幾何形狀優化的可穿戴干電極心電圖貼片
下一篇:基于離子凝膠微針陣列的智能消防安全可穿戴電子器件
- 熱門資源推薦
- 熱門放大器推薦
- 使用 Analog Devices 的 LT1303CN8-5 的參考設計
- 使用 Microchip Technology 的 TCL1584 的參考設計
- 用于電池充電器的 24.6W、8.2V 交流轉直流單輸出電源
- IS31FL3730 音頻調制矩陣 LED 驅動器的典型應用電路 Dual 7x9
- LT8570IDD-1 700kHz、-15V 輸出反相轉換器的典型應用接受 5 至 35V 輸入
- 使用 Analog Devices 的 ADP3300 的參考設計
- LTC1265-5 演示板、高效 5V/1A 降壓轉換器
- 用于 LED 照明的 15W、6-LED 大電流 LED 驅動器
- NSI50350AST3G 大電流 LED 燈串的典型應用
- DC1751A-D,LTM9008-14 演示板,14 位,65 Msps,1.8V 八路串行 AD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