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GC到AGI賦能,智能座艙人機交互體驗迎來新范式。不斷訓練、迭代的大模型,為智能座艙帶來了更全面的感知能力、更準確的認知理解,以及更豐富的交互模態,顯著提升了其智能化水平。
“AI大模型的快速應用與迭代,推動智能座艙加速邁入‘多模交互’階段;融合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技術,智能座艙的終極形態將是一個智能的移動空間,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包括融合安全、信息服務、娛樂、消費、互聯等,推動汽車真正進化為‘第三生活空間’?!盕UTURUS未來黑科技創始人、CEO徐俊峰表示。
隨著車企們陸續將語音交互、手勢識別、人臉識別、姿態追蹤等多模態技術投入至智能座艙中,也意味著AI賦能下的人機交互迎來了新賽點。
一方面,本土新勢力仍然激進領先,憑借創新的多模態大模型等繼續搶跑AI智能座艙。比如蔚來的NOMI GPT,通過構建多模感知、認知中樞、情感引擎和多智能體等技術框架,加速其智能座艙從單點功能向主動智能進化,顯著提升了人機交互效率。
另一方面,合資品牌開始反卷,尤其是歷經價格戰、油改電等多番嘗試后,企圖在智能化尤其是智能座艙等方面,通過自研或與本土供應商、車企合作等,擠進第一梯隊。
比如奧迪選擇牽手中國車企上汽,官宣合作不到六個月即首發新品牌新車型AUDI E concept。據悉,該概念車配備了大尺寸的雙聯屏、全新樣式的方向盤,還將搭載AUDI OS車機系統、AI大模型、智能應用生態等。
而奔馳則自研MB.OS全新域控制架構,支持相同功能在不同車型上實現高度一致性。語音控制方面,奔馳MBUX虛擬助理喚醒只需要0.2秒、識別精準率高達97%;應用大模型GPT后可應對6大場景,對帶有口音的普通話識別率提升20%。
另外,車企們激戰座艙人機交互背后,供應商層面,諸如華為、商湯等科技公司帶著AI、大模型、云計算和生態系統優勢進入市場,擴大了原本只有傳統Tier 1參與的競爭局面。
“一是智能座艙要求多領域協調,如AI、汽車電子、用戶界面、自然語言處理等,這對供應商整合不同領域專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突破傳統單一技術壁壘;二是大模型計算需要強大的運算能力,如何平衡車載計算能力與成本控制,以及有效地利用邊緣計算與云計算結合,都是業界面臨的重要技術挑戰。”博泰相關負責人表示。
未來AI大模型與座艙交互往何種方向升級?新一輪淘汰賽的競爭焦點在哪里?12月10-12日,以“「問道」整車智能”為主題,2024(第八屆)高工智能汽車年會暨年度金球獎評選頒獎典禮,將在上海舉行,以匯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話汽車智能化變局,謀求出路。
屆時,在「座艙」專場,來自主機廠、智能座艙各細分供應商們的行業專家們,將圍繞AI大模型與座艙交互升級、AR HUD的進階之路、HUD與人機共駕等主題,發表演講并提出關于人機交互的深入洞見。
很顯然,汽車加速進入智能化時代,在人機共駕等因素驅動下,智能座艙對安全、便捷、舒適、豐富的交互體驗提出了更高要求。從交互技術來看,無論是視覺、觸覺還是聽覺,都是重要創新方向。
比如,視覺交互方面,HUD作為橫跨智能駕駛域和智能座艙域的一項交互技術,其對于提升智能汽車用戶體驗的價值逐步得到了主機廠和市場終端用戶的認可,有望成為智能汽車的標配。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中國市場乘用車前裝標配W/AR HUD新車交付264.14萬輛,同比增長51.17%,繼續保持高增速態勢;10月創造年內標配交付量新高,更是連續兩個月站上30萬輛大關。
其中,自主品牌標配搭載W/AR HUD交付新車占整體市場的75.07%,帶動FUTURUS、華陽集團、澤景、水晶光電、聯合汽車等數家中國本土HUD供應商持續領跑市場。
在徐俊峰看來,以AR HUD為核心的交互技術在智能座艙中的主導地位將進一步凸顯,未來智能座艙內的人機交互界面或許只有一塊主屏幕,而這塊屏幕極有可能是AR HUD;HUD結合AR+AI技術,安全性、交互效果優勢明顯,是智能座艙必不可少和不可取代的交互方式。
不過,隨著HUD市場規模的擴大,市場競爭也將加劇,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HUD研發,對企業的資金實力和技術積累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不犧牲用戶體驗的前提下優化成本、提高研發及生產效率,以拓展市場份額,共同把蛋糕做大,是HUD行業面臨的重要挑戰。
再者HUD產品涉及硬件、軟件和交互等多個層面,目前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評測體系,亟須加強產業鏈合作,應對數據安全和技術標準等方面的挑戰,以實現整個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隨著跨領域技術整合難度上升,以及AI模型對硬件算力的依賴,如何在硬件層面保障高效的座艙交互,也是一大挑戰。
例如,基于高算力SOC芯片,座艙域控制器將多個功能模塊合并至一個功能強大的控制單元中,支持多屏流轉、多模交互、多功能集成的車內交互場景,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如何提升座艙域算力的使用效率,提升數據傳輸速率。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數據顯示,2024年1-8月,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座艙域控制器交付達到344.47萬套,同比增長108.83%;前裝標配搭載率達到25.73%。其中,新能源車型貢獻占比達到64.85%。
不難發現,新能源汽車趨向座艙域控標配背后,隨著芯片等選型趨同(高通平臺搭載量繼續大幅增長),Tier 1們之間的核心競爭力將不再依靠單獨的硬件規格,而是取決于座艙域控的系統集成能力、以及協同其他智能化功能的整體能力等。
比如,蜂巢易創的IN9.1 座艙域控制器,搭載高通第四代驍龍數字座艙平臺,單顆芯片支持多操作系統(QNX/Android),支持多達11個顯示器、10路攝像頭、2路模擬麥克風、6路數字麥克風、12個APA/UPA雷達,支持5路100M/1路1000M以太網、4路CAN(FD)、2路LIN,支持USB 2.0/3.0, WiFi 6E, BT 5.3,支持全棧手機互聯:HiCar/ICCOA/Carplay/Android Auto。
值得一提的是,IN9.1 座艙域控制器的硬件、結構、軟件均采用了平臺化設計;集成了全景聲、AR導航、智能語音控制、身份驗證、疲勞監測、車內監控、360環視、手勢識別等軟件算法;可基于場景拓展更多的控制,如內飾氛圍燈、出風口、天窗等;3D場景視覺效果上更佳,體驗感更強。
功能方面,IN9.1 可實現在線導航、影音娛樂、BT&WiFi、手機互聯、OTA升級,多屏互動、Switch投屏、AR/VR設備、AR導航、語音識別、多音區交互、視頻會議、人臉識別、OMS、內容服務(喜馬拉雅、愛奇藝、QQ音樂等),并集成360環視、車控控制、3D場景等。
而哈曼的Ready Upgrade 以產品為導向,提供預認證和正式批準上市的駕艙域控制器、軟件堆棧和軟件工具。通過這些產品,汽車廠商可提供用戶體驗和實現車身適配,加速其產品在6個月內上市,有效縮短座艙域控制器生命周期成本,并實現座艙全系統的可升級性。
具體到產品,哈曼通過預認證的全新IP69 Base座艙域控制器,面向多功能越野型車輛,專為惡劣環境而設計,可在單個顯示屏上集合儀表和IVI功能,這使用戶可以在連接的8英寸顯示屏上選擇他們喜好的觀看內容。
另外,其Advanced座艙域控制器,則為高端車型或想為現有車輛增加更多顯示屏、更豐富安全功能以及互聯服務的汽車廠商提供了優化的解決方案。由全新三星Exynos處理器提供強大算力,支持6塊高分辨率顯示屏實現獨立的內容顯示和交互體驗,引入哈曼Ignite Store應用商店和第三方應用提供按需訪問的新功能和服務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哈曼的Ready Upgrade已獲某國內新能源自主品牌定點,法拉利也將搭載Ready Upgrade系列。
總的來看,智能座艙人機交互相關軟硬件市場,核心驅動因素都是用戶體驗。如何本著第一性原理,將終端用戶需求作為座艙設計的首要輸入,提供高效便捷的多模態交互,才是搶跑這一輪AI人機交互革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