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市場內卷的加劇,降本成為車企的重中之重。而英偉達、高通等公司的智駕芯片算力的增加,使得原本獨立的座艙域和智駕域整合至同一單板,甚至同一芯片成為可能,從而實現軟硬件成本的降低和設計的簡化,不僅讓應用部署更加靈活,還大大拓展了跨域交互的想象空間。
6月15日,在第十六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知行科技創始人兼CEO宋陽發表了題為《艙駕融合,破局至卷時刻》的演講。
宋陽認為,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融合有極大的可能會成為一個終局。
知行科技以開發域控制器為主要業務,可以提供全棧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在車端,可以覆蓋L1-L2++全棧量產能力,提供極具性價比的軟硬一體解決方案。目前已經有很多客戶都實現了量產。
宋陽認為,汽車智能化、自動駕駛依然是中國汽車市場競爭的核心點;在海外,自動駕駛面臨法規和認證的挑戰,場景挑戰,以及數據法規和防隱私泄露方面的挑戰;艙駕一體帶來成本的降低和通信延遲的極大優化。他希望大家一起打造生態圈,實現共贏。
以下是宋陽的演講實錄,此處略有刪節。
大家好,我是知行科技宋陽。今天給大家匯報的題目是《艙駕融合,破局至卷時刻》。
知行科技是2016年成立的公司,成立之后不斷開發域控制器平臺與前視一體機;我們推出的第一個域控產品是與合作伙伴一起合作的SuperVision,現在花更多的精力研發iDC系列,iDC系列是行泊一體的域控制器平臺,我們目前也在預研艙駕一體平臺的產品。
去年年底我們通過港交所上市的流程,成為一家港股上市的自動駕駛企業。明年年初,我們將落成新的研發基地與生產基地。
投資人方面我主要介紹一下產業資本,包括理想汽車、HL Klemove及科大訊飛。兩個月前,我很高興地邀請到認識20年的老同事蔣京芳女士作為知行科技業務負責人。
技術研發與量產
經過8年的發展,我們目前可以提供全棧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在車端,可以覆蓋L1-L2++全棧量產能力,提供極具性價比的軟硬一體解決方案。我重點提一下軟件中間件與算法,軟件中間件支持多系統及不同的平臺,支持全周期的OTA服務。
算法方面,知行科技有自研的圖象感知算法、超聲波算法、毫米波雷達算法以及融合算法。最后這一整套解決方案可實現包括基礎行車、泊車、環視、NOA等功能。云端方面知行科技主要做數據采集、仿真、算法訓練。我們做了數據采集之后,把數據進行清洗,在云端進行仿真、模擬,再傳輸回來,形成優質的數據庫。
隨著產品不斷迭代升級,我們形成了四大系列,綠色的是基礎行車,我們叫前視一體機。藍色是行泊一體的域控制器,它基于TDA4,加上NPU算力拓展,帶紅色標識的是使用國產系列芯片的平臺。再就是限定城區,這也是一個熱點,目前車企可以在不同的城里面進行開城。iDEA系列產品,是我們將來規劃比較重要的一個產品,也就是艙駕融合的產品。
從2020年開始,很多客戶都實現了量產,包括國內一些頭部的客戶,如吉利、奇瑞、長城、東風等19個客戶。陸陸續續不斷地在給我們很多新定點,目前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定點車型陸續推向量產。
這是我們過去已經量產的產品實車演示,包括自動泊車,記憶泊車,帶高精度地圖和精簡地圖解決方案的導航輔助駕駛。
研發方面,知行科技不斷投入打造核心的能力,尤其是去年成功上市之后,基本解決了對于自動駕駛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自動駕駛是非常燒錢的,之后我們在全面自研能力,包括制造和前沿技術開發,重新投入了更多的資源。這里面包括什么呢?
首先是剛才提到的軟件中間件和算法方面,我們會做進一步的迭代優化。
制造方面,2018年知行科技就有了制造工廠,去年和今年投入了新的全自動域控制器組裝線。
前沿技術方面,我們在BEV+Transformer投入更多的算法研發者和更多的數據資源。
大家都知道,從2018年開始,中國汽車主要銷量增長都在海外,知行科技對海外的布局做得比較早,現在知行科技在德國的康斯坦茨已經建立了海外研發中心,主要目的協助中國車廠出口海外。為什么設在歐洲,因為歐洲法規可以覆蓋美日韓這些國家之外的基本上所有國家的法規。我們通過歐洲的研發中心,現在可以把數據進行脫敏回傳,供算法更新。我們在全球也布了服務網絡,包括中東、東南亞等多個地區。
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是數據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售后服務的問題,同時我們會采集一些特殊的場景。在海外,每個國家可能都有特殊的場景,有些場景可能在國內根本看不到,有些泊車車位在一些國家是網格線,甚至是一些磁釘。
跟上智駕智艙的趨勢
趨勢一:汽車智能化、自動駕駛依然是中國汽車市場競爭的核心點。
自動駕駛滲透率逐年提升,今年預測會達到48%,這也是行業的預測。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一樣,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購車的決策依據。
當我們談論國內競爭很激烈,有各種卷,究竟卷什么東西?
首先是領先的功能,包括導航輔助駕駛、通勤模式、停車場領航。
其次是先進的算法,包括BEV+Transformer,端到端的大模型。
目前的數據還不能在車廠之間、系統供應商之間進行共享,每家都在重復采集數據,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浪費。如果這些數據集合起來訓練算法,會讓中國自動駕駛更加快地跑在世界前列。
我們做這些事情,最終達到的目的就是極致的體驗,包括極致的人機交互,擬人化決策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知行科技對智能駕駛市場,在內部做了很多的討論,我們把主機廠的需求、主機廠對系統成本的要求,知行產品戰略怎么做,市場主要車型是什么,我們自己做了什么,做了總結,分成四種。
第一種,基礎行車,符合安全性法規的事情。這是通過毫米波雷達,或者毫米波雷達加上單個攝像頭實現基礎行車功能。主要是對一些價格比較便宜的入門級車型。目前這個市場已經以攝像頭解決方案為代表,存在著非常激烈的價格競爭。
目前我們看到有些公司帶攝像頭的系統價格是500元以下了。但是這個市場還是有很強勁的增長,更強的增長在海外。我們在海外要對這個產品做積極的布局。
第二種,高速領航和記憶泊車,這兩個放在一起的,是中小算力的平臺,大概是40TOPS以下的平臺,價格是15萬元以下。
第三種,算力80-128TOPS在限定城區,車廠所能接受的價位略高,這個價位的平臺要求實現比較順滑的NOA與更高級的泊車功能。
第四種,大家討論比較多的,需要很大改善的就是全場景自動駕駛,這個場景車廠只在高端車上用,成本大概2萬元左右。知行科技也在持續在這個級別的車里面做一些部署,包括端到端預研,搭載BEV+Transformer模型的產品今年會在一些車上量產。
趨勢二:海外智駕開發挑戰,海外車廠也需要這些功能。
1、法規和認證的挑戰。法規方面包括歐盟要求的安全性法規,最主要就是GSR,要通過五星級安全車的標準。
2、場景挑戰,以智能限速功能需要在29個國家對于標識識別率大于90%。
3、數據法規和防隱私泄露非常重要,知行科技在GDPR已經做了很多的工作,目前這個標準已經通過了。
趨勢三:艙駕一體。
直到今天,很多的車都是座艙一個控制器,泊車一個控制器,行車一個控制器,隨著智駕和座艙的發展,實現了兩個一體,或者是艙泊一體,或者行泊一體,最終是艙駕一體,通過把多個芯片變成一個芯片,把多個盒子變成一個盒子,節省這個給車廠帶來很大的成本。還會帶來更高效的通訊,更優秀的用戶體驗,更高效的空間利用,更方便的OTA。
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融合有極大的可能會成為一個終局。它會帶來成本的降低和通信延遲的極大優化,打通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給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
簡單看一下它的架構設計,從成熟度來講,智能座艙底層成熟度遠遠大于智能駕駛,智能駕駛目前的框架是新興階段,各類芯片,各類操作系統都是處于競爭的狀態。
從性能方面,智能駕駛的要求會更高一些,它會對功能安全、實時性、數據加密、通信等方面要求更高。它的開發難度也更高,智能駕駛中間件一方面要跟隨算法的快速迭代和靈活擴展,另一方面也要與硬件實現解耦。
大家可能有一個問題,在駕艙融合的時代,哪類公司會存活下來,哪一類的芯片是我們要選擇的合作伙伴?
未來,艙駕融合的產品需要三個方面。
1、單異構分布的SOC,同時支持AI、CPU、MCU。
2、支持多種大模型,包括BEV+Transformer。
3、Hypervisor和虛擬機監測器等運用硬件輔助虛擬化技術,有效的實現系統資源整合和隔離,實現行泊、軟硬、艙駕一體。
知行科技發展8年,累計了一些核心能力,包括全棧的行泊量產解決方案,包括自研硬件、軟件中間件能力,也包括不斷一個個項目推向量產過程中所積累的量產經驗,由于先進的制造中心,全自動化的生產線,海外布局和出海能力。
有了這些能力還不夠,我們非常希望和業內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一個生態圈,尤其是剛才提過的,我們在數據方面是否可以考慮一下,我們能不能共享,怎樣共享,我們一起把中國的智能駕駛,做得更好。謝謝大家。
上一篇:即將開幕 | 蓋世汽車2024汽車數字鑰匙技術論壇
下一篇:智能座艙體驗還有多大的創新空間?
- 熱門資源推薦
- 熱門放大器推薦
- 蘿莉3代6通道接收機
- 555閃爍燈
- 使用 Analog Devices 的 LTC1067 的參考設計
- EVAL-ADF7020DBZ2,ADF7020 ISM 頻段收發器評估板
- LTC3630EMSE 5V 至 65V 輸入至 5V 輸出、高效率、500mA 穩壓器的典型應用電路
- LTC3621EDCB-2 1.2Vout、同步至 600kHz、強制連續模式同步降壓型穩壓器的典型應用
- LTC3861IUH-1 的典型應用電路,具有分立柵極驅動器和
- LT6654AHLS8-2.048 升壓輸出電流電壓基準的典型應用
- MAXREFDES1277:集成電流檢測放大器的48V數據采集系統,用于兩輪車電池管理應用
- DI-52 - 60W DC-DC 轉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