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 勢,2014 年 6 月 13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中國能源安 全發展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戰略思想。能源 技術革命的首次提出,標志著能源技術創新已經擺 在能源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能源技術革命是助推能源消費、供給、體制革命和加強國際合作的基礎, 是實現“十三五”時期建設綠色、低碳、安全、高 效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目標的支撐,是建設創新 型國家的重要內容 [1]。
新一輪能源技術革命已經出現,我國需把握住 這一歷史性機遇,準確分析我國的能源形勢和能源 稟賦,展望 2020 年、2030 年和 2050 年能源消費結 構,分析核能、風能、太陽能、儲能、油氣、煤炭、 水能、生物質能、智能電網的技術趨勢,提出支撐 結構轉型的能源技術革命方向,積極搶占能源革命 的制高點,成為新一輪競賽規則的制定者和主導者, 在未來能源體系和經濟政治格局中占據主動地位。
二、能源形勢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 國,形成了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給體系,技術裝備水 平明顯提高,生產生活用能條件顯著改善,能源事 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供求關系緩和的同 時,結構性、體制機制性等深層次矛盾進一步凸顯, 成為制約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能源發 展也面臨諸多矛盾交織、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
(一)能源資源地域分布不均勻
中國煤炭資源主要分布于華北、西北地區,地 質開采條件較差,極少可供露天開采。石油、天然 氣資源多分布于東、中、西部地區和海域,地質條 件復雜,埋藏深,勘探開發技術要求較高。未開發 的水利資源多集中在西南的高山深谷,開發難度大、 成本高。而我國主要能源消費地區集中在東南沿海 經濟發達地區,大規模、長距離的北煤南運、北油 南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是中國能源流向的顯 著特征和能源運輸的基本格局。
(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問題依舊突出
2016 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比 為 61.93 %,石油占比為 18.83 %,天然氣占比為 6.28 %,非化石能源占比為 12.96 %。說明我國現階 段能源利用過于單一,過于依賴煤炭、石油等化石 能源,這與我國的能源資源現狀相關,反映出我國 能源結構的均衡性差,不能抵抗未來煤炭、石油緊缺而帶來的經濟風險和能源問題。因此,需要將非 化石能源作為滿足未來新增能源需求的重點,大力 發展核電、水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
(三)能源供給安全可持續發展亟待保障
石油對外依存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石油 供應安全的重要指標,受國內產量下降和進口量 增加雙重影響,2016 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升至 65.4 %。高依存度容易使得我國受到供應中斷和國 際油價波動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亞太地區與中亞地 區及海上要道相連,能源地緣政治博弈主要為運輸 通道的控制、海外資源來源爭奪以及海上油氣資源 爭奪,如菲律賓炮制“南海仲裁案”、日本覬覦釣 魚島涉及油氣資源的博弈。我國石油進口的 80 % 以上需要通過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容 易受到他國干涉,威脅正常的能源運輸通道。因此 我國需積極建設中緬天然氣石油管道、泰國克拉地 峽,開辟新的資源通道。通過“一帶一路”加強和 俄羅斯、中亞的資源交易,拓展能源進口來源。
(四)能源發展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所帶來的嚴重環境污 染、煤炭燃燒的低效率和煤炭使用防污染設施的缺 乏,導致我國霧霾頻繁發生。煤炭消費的巨大體量 和煤的高碳性,使煤炭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成為我 國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同時導致我國成為 世界第一碳排放國。我國部分地區能源生產消費的 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大氣污染形勢嚴峻。以氣 代煤和以電代煤等清潔替代成本高,潔凈型煤推廣 困難,大量煤炭在小鍋爐、小窯爐及家庭生活等領 域散燒使用,污染物排放嚴重。高品質清潔油品利 用率較低,交通用油等亟需改造升級。在核電大發 展背景下,我國核電站卸出的乏燃料數量在不斷增 長,乏燃料后處理能力嚴重不足,乏燃料儲存與廢 物處置壓力日益增加。
(五)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偏低
世界銀行統計數據表明,2016 年我國單位 GDP 能耗為 3.7 tce / 萬美元,是世界能耗強度平均 水平的 1.4 倍,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 2.1 倍,與 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依然偏 低。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是指能源在開采、加工、轉換、儲運和利用過程中得到的有效能與實際輸出能 之比,包括能源生產和中間環節效率及終端能源使 用效率。在能源生產環節,煤電轉換效率仍有提升 空間;在能源傳輸環節,電力、天然氣峰谷差逐漸 增大,系統調峰能力嚴重不足,長距離大規模外送 需配套大量煤電用以調峰,輸送清潔能源比例偏低, 部分地區棄風、棄水、棄光問題嚴重,系統利用效 率不高;在終端能源使用環節,電力、熱力、燃氣 等不同供能系統集成互補、梯級利用程度不高,需 求側響應機制尚未充分建立,供應能力大都按照 滿足最大負荷需要設計,造成系統設備利用率持 續下降。
(六)各能源領域尚未有明確的長周期技術路線和 技術體系
核能、風能、太陽能、儲能、油氣資源、煤炭、 水能、生物質能、智能電網領域的技術取得了快速 發展,但部分關鍵核心技術裝備仍受制于人,重大 能源工程依賴進口設備的現象仍較為普遍,技術空 心化和對外依存度偏高的現象尚未完全解決。創新 模式有待升級,引進消化吸收的技術成果較多,但 與國情相適應的原創性成果不足。各能源領域沒有 明確確定未來的技術體系,無法精準識別重點的技 術領域和相應的關鍵技術,容易造成技術力量分散, 無法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攻克重點技術難題,核 心技術升級緩慢。相關研究機構制定了研究路線, 但未形成長周期的技術路線,容易造成各能源領域 的技術冗余研究,無法通過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形成技術領域的交互推進,同時沒有清晰的階段發 展目標和技術的演變關系,無法形成技術節點的銜 接和穩步升級。通過制定明確的技術路線和技術體 系,將有助于引導廣大企業和科研機構在充分進行 市場調研、審慎考慮自身條件的基礎上,確定本單 位的發展方向和重點。
三、能源消費結構展望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 效的能源體系,未來將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結構。面對能源結構的 重大轉型,能源技術革命要為新型能源體系結構提 供重要支撐。從目前可以預見的趨勢出發,基于現 有政策情景,分析了 2020 年、2030 年以及 2050 年 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為制定能源技術路線、構建 能源技術體系提供參考。
(一)中國能源現狀
由圖 1 和圖 2 可知,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呈現出 向清潔能源轉型的大趨勢。2016 年全年能源消費 總量為 4.36×109 tce,比上年增長 1.4 %,為世界能 源最大消費國,其中化石能源占比 87.11 %。煤炭 消費量為 2.7×109 tce,同比下降 4.7 %,占能源消 費總量的 61.93 %,比上年下降 2 %。石油消費量 為 8.21×108 tce,原油消費量增長 5.5 %,占比為 18.83 %。天然氣消費量為2.74×108 tce,增長8.0 %, 占比為 6.28 %。全社會用電量為 5.9198×1012 kW·h,電力消費量增長 5.0%。水電、風電、核電等非化石 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2.96%,提高了1.3%。
圖 1 2005—2016 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趨勢圖
圖 2 2016 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
(二)2020 年中國能源展望
2016—2020 年,為能源結構優化期,我國需把 發展清潔低碳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的主攻方向, 堅持發展非化石能源與清潔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并舉, 堅持發展非煤能源發電與煤電清潔高效有序利用并 舉,降低煤炭的消費比重,顯著提高非化石能源和 天然氣消費比重,加快推進主體能源由油氣替代煤 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雙重更替 [2~5]。
2020 年, 能 源 消 費 總 量 控 制 在 4.7×109 ~ 4.9×109 tce。煤炭、油氣、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達 到 6∶2.5∶1.5。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 4.1×109 t 以 內,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 58 %,基本達到峰值水平 (如圖 3 所示)。石油消費總量為 5.9×108 t,消費 比重達到 17 %。天然氣消費比重逐漸上升,最終達 到 10 %,即 4.1×1011 m3 。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 高到 15 % 以上,其中核能利用量達到 1.7×108 tce、 水能利用量達到 3.7×108 tce、風能利用量達到 1.5×108 tce、太陽能利用量達到 1.4×108 tce、生物 質能利用量達到 6×107 tce [6]。
圖 3 2020 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展望
(三)2030 年中國能源展望
2021—2030 年,為能源變革期,實現能源消費顯著優化和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力爭 2030 年煤炭、 油氣、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達到 5∶3∶2,非化石 能源占比將提升至 22 %,打破對化石能源絕對依賴 的局面。風能、水能、太陽能、核能等占一次能源 消費的比重將上升 [7~10]。從化石能源結構上看, 從煤炭一家獨大向著煤、氣、油結構逐漸合理的方 向演進,能源消費結構更趨低碳化和清潔化。
2020—2030 年期間能源需求總量增長放緩, 2030 年總量達到 5.3×109 tce。一次能源消費結構 持續優化,傳統石化能源消費占比將下降至 78 % (如圖 4 所示)。煤炭消費峰值已經過去,消費量 回落至 3.6×109 tce 左右,占比降至 49 %;2020— 2030 年中國石油供需基本以 1 %~2 % 的速度增長, 到 2030 年石油消費量在 6.5×108 t 左右,占比降至 17 %。2020—2030年中國天然氣供需增長率降到5 % 左右,2030 年中國天然氣需求量為 4.1×1011 m3 , 占能源需求總量比重將達到 12 % [11,12];石油占 比下降,天然氣占比上升,油氣比趨于合理,在 2030 年達到 1∶0.7 左右。非化石能源占比上升到 22 % 左右,其中核能占 5 %,水能占 10 %,可再生 能源占 7 %。
圖 4 2030 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展望
(四)2050 年中國能源展望
2030—2050 年,是能源革命的定型期,將形成 新型能源體系。經過能源供給側改革,能源消費在 2035 年前后達到峰值,達到 5.5×109 tce 左右,然 后 2030—2040 年年均降低 0.04 %,2040—2050 年 年均降低 0.5 %,最終在 2050 年一次能源消費量 下降到 5×109 tce [7,8]。通過走高比例可再生能 源利用路線,實現《能源生產和消費戰略》中對 2050 年的展望,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為 50 % 以上。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結構優化以及對環境污染 和氣候變化的高度重視,促使煤炭消費提前進入下 降趨勢。在嚴格控煤政策下,中國煤炭消費逐步下降到 2050 年的 1.86×109 tce,年均降低 1 %。受經 濟增速下降和環保政策的影響,煤電增長將受到制 約,同時考慮到煤電效率的提升,預計發電用煤在 2030 年之后持續下降,屆時新增電力需求將主要依 賴于可再生能源和核電。2035 年之后,隨著燃油經 濟性不斷提高、燃料替代和電動汽車普及加快,成 品油消費量開始出現較快下降,最終 2050 年石油 消費下降到 5×108 t 左右。天然氣需求持續增長, 2016—2050 年年均増長 3.8 % 左右,2050 年將達到 7×1011 m3 ,接近美國目前消費水平。同時天然氣 凈進口量到 2050 年將高達 2.85×1011 m3 左右,對 外依存度達到 40 % [13]。
中國化石能源消費將在 2030 年達到峰值, 2030—2050 年年均下降 2.3 %,2050 年占比達到 49 %。煤炭消費比重持續下降 [14,15],在 2050 年 達到 26 %(如圖 5 所示);電力替代技術快速發展, 導致石油消費比重快速下降,直到 2050 年占比降 到 9 %;天然氣消費比重則上升到 14 % 左右。非化 石能源消費增速遠快于化石能源增速,2050 年達到 1.54×109 tce,年均增長 1.3 %,消費比重達到 50 % 以上,其中太陽能、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比重上 升最快,由 2030 年的 7 % 上升至 2050 年的 26 %。
我國能源技術革命形勢及方向分析
圖 5 2050 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展望
四、技術發展趨勢
核能、風能、太陽能、儲能、油氣資源、煤炭、 水能、生物質能、智能電網與能源網的融合等不同 能源技術方向的發展趨勢和技術路線不盡相同,但 存在重疊內容和共性部分。總結歸納起來,不同類 型能源的技術發展趨勢將呈現共基 / 交叉、滲透 / 融合、先進 / 高端、智能 / 高效等特征。技術突破 和創新將更加注重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示范 等工作的統籌協調和銜接,以及研發、設計、制造、試驗和運行等環節的相互促進和閉環的實質性協同 合作。
(一)不同類型能源具有共同的內生動力
各類能源技術的進步和突破越發依賴于基礎材 料、先進制造和信息通信等基礎學科和原創性技術 的發展。不同能源類型具有不同的技術發展方向, 但在理論、器件和材料等層面擁有共同的基礎和內 生動力,同一基礎性重大突破將可能同時給多個能 源技術方向帶來跨越性發展。未來能源技術發展趨 勢將更加強調能源相關技術與非能源相關技術的交 叉聯系和創新,尤其是能源、材料、環境、信息和 數據等交叉方向的基礎理論研究。比如,耐高溫材 料研發是提高核能、油氣和煤炭等各類能源技術方 向的發電裝備制造水平的關鍵,可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和機組發電效率;納米技術是太陽能和油氣資源 等能源技術方向的共同支撐技術;先進傳感技術在 油氣資源探測、風電場智能監控、水情測報、智能 電網與能源網融合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先進電力 電子變換技術是風能、太陽能、儲能、智能電網與 能源網的融合等能源技術方向的共同核心技術,具 有廣泛的能源領域應用場景,而高壓大容量功率半 導體器件和寬禁帶半導體器件是電力電子技術發展 的基礎。
(二)不同類型能源相互滲透和不斷融合
在能源生產側、傳輸側和消費側等不同環節以 及在物理、信息等不同層面,各類能源互相滲透和 不斷融合,信息流與能量流的耦合越發緊密。在各 類能源技術取得共同和全面進步的基礎上,建設安 全、低碳、清潔、高效的新一代綜合能源系統是未 來的技術發展趨勢,這不是簡單的某個環節的技術 進步,而是貫穿各類能源生產、供給與消費的全過 程,打破目前各類能源計劃單列、條塊分割、各自 壟斷的固有藩籬,為各種一次、二次能源的生產、 傳輸、使用、存儲和轉換提供先進裝備和可靠網絡。 能源體制革命與互聯網滲透發展的新形勢,為能源 領域的技術融合創新提供了新機遇。比如,光熱電 站與其他能源形式的整合與集成,諸如光熱 – 天然 氣聯合發電、光熱 – 生物質聯合發電、光熱 – 風電 聯合發電、光熱 – 燃煤電站梯級利用等都將具有發展前景;天然氣系統在負荷側通過熱電聯產或冷熱電三聯供等耦合設備與電力系統實現交互,在源端 或者網側通過電轉氣技術實現多類型能源聯合優化 運行;熱力系統在受端通過電 – 熱耦合和存儲技術 及設備,完成與電力系統結合;耦合設備的增加為 互聯系統的供應帶來更多的靈活性和可靠性,有利 于就地消納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通過實現能量的 長時間、大范圍時空平移達到有效消納大規模集中 式可再生能源發電;信息通信技術實現新一代綜合 能源系統各能源系統、各環節之間的高效信息通信 與交互共享,為綜合能源系統從產能到用能的全過 程實時信息采集、多能流生產協同控制、多能調度 和交易服務等提供技術支撐。
(三)能源相關技術水平更為高端和先進
能源生產、傳輸、使用、存儲和轉換等環節相 關的器件 / 部件、裝備 / 系統、工藝 / 集成等技術水 平向更加高端、先進方向發展,具體體現在參數高、 容量大、體積 / 密度大、安全系數高、集成度高等 方面,主要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利 用綜合成本。比如,鈾資源利用率可到 60 % 以上 的快堆技術是核能下一步的發展方向;風能開發向 高空和海上發展,需重點突破 10 MW 及以上高可 靠性海上風機的關鍵部件技術,包括 100 m 級超大 型、輕量化風電機組葉片和風電機組變流器;太陽 能利用需實現單結晶體硅太陽電池效率達到 25 % 以上,且需掌握 35 年長壽命低衰減晶體硅電池組 件成套重大工藝及核心裝備技術;在儲能方面,需 突破 10 MW/100 MWh 和 100 MW/800 MWh 的超 臨界壓縮空氣儲能系統中寬負荷壓縮機和多級高負 荷透平膨脹機、緊湊式蓄熱(冷)換熱器等核心部 件的流動、結構與強度設計技術,鋰硫電池能量密 度達到 300 Wh/kg,鉛炭儲能電池循環壽命 >5 000 次;油氣資源開發朝深海和深井方向發展,寬方位 多分量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術需滿足東部 4 500 m/ 分辨率 <3 m、西部 7 000 m/ 分辨率 <7 m,識別斷 層斷距 < 5 m 等需求;700 ℃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 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核心技術,需研制 700 ℃機 組關鍵材料和關鍵部件,同時需掌握 600 MW 等級 700 ℃先進超超臨界發電系統的方案設計技術;水 能資源開發利用向高落差方向發展,需發展 700 m 水頭、4×105 kV 及以上沖擊式水電站技術;直流 輸電向高電壓等級發展,重點突破 ±1 100 kV 特高壓直流輸電關鍵技術和 500 kV 以下基于架空線的 柔性直流輸電技術。
(四)智能化技術深度影響和改變能源行業
以先進傳感技術、信息通信技術、控制技術、 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 技術等為基礎的智能化技術體系將深度滲透和影響 各傳統能源行業及其產業鏈,可實現能源生產、傳 輸、使用、存儲和轉換等環節的全方位感知、數字 化管理、智能化決策和自動化運維。在各能源系統 物理層面融合和自身智能化提升的基礎上,通過互 聯網技術進一步促進各能源系統在信息層面的融 合,實現綜合能源系統的智能化,建立能源生產運 行的監控、管理和調度信息共同服務網絡,推動能 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 現可再生能源的全額消納。比如,未來油氣資源技 術將由傳統技術體系轉向智能化技術體系,基于納 米尺度下的微納技術、智能材料技術、人工智能和 量子技術,以智能化精確導向鉆完井系統、納米采 油、原位改質等極具顛覆性的技術組成的新一代油 氣資源勘探開發智能化技術體系正在形成;在核電 站智能化技術方面,通過提高燃料可利用率、在線 監測、智能診斷等技術減少備品備件,實現高效運 營,未來將以計算機超算技術為基礎,實現核電站 設計分析的精細化與多物理場耦合;在發電設備方 面,將發展基于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的設備全 壽命周期設計、控制、智能運維及故障診斷技術; 包括電網在內的綜合能源系統運行將實現高度智能 化,運行狀態透明化,形成趨零邊際成本的能源輸 送網,整個能源網絡泛在化,可高智能、深優化、 高可靠性地獲取各類能源,并優先支持可再生能源 電力傳輸和消納;基于互聯網的綜合能源信息融合 將帶來商業模式創新,并衍生新的能源產業鏈。
五、能源技術革命方向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全球科 技創新進入高度活躍期,新興能源技術正以前所未 有的速度加快對傳統能源技術的替代,正在并將持 續改變世界能源格局。我國需緊跟能源產業轉型升 級步伐,通過不斷創新發展思路,集中力量突破重 大關鍵技術瓶頸,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引領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的重大變革。我國能源技術革命需體 現科學性、全局性和戰略性,既要著眼于當前,也 要考慮長遠發展,為全面構建安全、綠色、低碳、 經濟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提供技術支撐。
(一)研發創新性技術,實現能源技術自主創新
創新性技術是能源技術革命的核心和牽引力。 目前我國能源領域核心技術缺乏,關鍵裝備及材料 依賴進口問題比較突出,三代核電、新能源、頁巖 氣等領域關鍵技術長期以引進消化吸收為主,燃氣 輪機及高溫材料、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裝備等長 期落后。能源科技一直走追趕與超越并重的道路, 而實踐反復證明,任何關鍵、核心技術都不是舶來 的,自主創新才是最終的落腳點。堅持發展創新性 技術,占領能源技術高峰,徹底擺脫了對外依賴, 實現能源技術自主化,滿足短期能源技術需求,助 力未來能源發展方向轉型。
近期(2020 年前),能源技術革命的方向是在 能源各領域推進創新性技術研發攻關和自主創新, 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在核能技術領域,加強關注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優化 和型譜化產品開發,帶動核電產業鏈協調發展。在 可再生能源和儲能技術領域,關注陸上風電機組智 能制造與運維技術、高效光伏和大容量儲能關鍵部 件制造技術、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水電站筑壩技術、 生物燃料規模化生產示范技術。在節能領域,關注 先進節能標準、檢測、認證和評估技術。在化石能 源技術領域,關注油氣行業微機電系統 / 納機電系 統和智能材料兩大核心技術。在智能電網和能源網 融合技術領域,關注交直流混合輸電技術、以智能 電網為核心的能源供應技術。
(二)部署前瞻性技術,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前瞻性技術是能源技術革命的基礎和推動力。 國內外的科學技術史表明,若一國的能源領域基礎 研究缺乏前瞻性,其科學技術水平將長期處于跟隨 狀態,很難追趕其他國家的先進水平。我國在世界 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只有以前瞻 性的戰略眼光,研究布局能源技術體系,堅持發展 前瞻性技術,才能在關鍵技術上、關鍵時間節點上, 實現彎道超車,逐步追趕甚至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從而推動我國能源技術革命的不斷前進,促進我國能源結構升級。
中期(2030 年前),能源技術革命的方向是在 能源各領域加強未來潛在技術發展方向的布局,科 學分析各技術的可行性及技術發展潛力,產學研用 協同閉環,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甚至 在某些能源技術方向取得突破,實現超越。在核能 領域,以耐事故燃料為代表的核安全技術研究取得 突破,全面實現消除大規模放射性物質釋放,提升 核電競爭力;實現壓水堆閉式燃料循環,核電產業 鏈協調發展;鈉冷快堆等部分四代反應堆成熟,突 破核燃料增殖與高水平放射性廢物嬗變關鍵技術; 積極探索模塊化小堆多用途利用。在可再生能源和 儲能技術領域,關注 10 MW 級海上風電機組智能 制造與運維技術;高參數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高效 儲能結構設計及材料研制技術;生態友好型小水電 和高水頭水電站設計及機組制造技術;生物質混燃 發電和氣化發電。在節能技術領域,關注自主知識 產權的先進節能技術體系。在化石能源技術領域, 關注深層油氣開發技術以及特殊品質油氣開發技 術;不同煤種先進煤氣化技術。在智能電網和能源 網融合技術領域,關注綜合能源網絡技術以及透明 能源網絡技術。
(三)探索顛覆性技術,領跑世界能源科技
顛覆性技術是能源技術革命的突破口和爆發 力。探索和發展顛覆性技術,對我國在局部領域、 關鍵行業和主流產品領跑世界能源科技意義深遠。 顛覆性技術打破傳統的技術發展路線,是對漸進性 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必須突破既有思維模式和“漸 進 – 突變”的縱向發展模式,跳出自身學科范疇, 不斷開拓跨學科研究,開展多種學科、多個方向的 橫向滲透和交叉交互研發試驗工作,如量子計算、 石墨烯材料、超導材料、互聯網技術等在石油化工、 儲能、新能源、電力系統等各個領域的應用。
上一篇:以色列:120MWh的太陽能+壓縮空氣儲能系統
下一篇:德國Fraunhofer ISE研發出用于中壓電網的250kW碳化硅逆變器
推薦閱讀
史海拾趣
凱勵公司始終將技術創新作為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公司不斷投入研發資金,加強與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不斷推出具有競爭力的新產品。例如,公司成功研發出了MPX、MTF、MTB等多個系列的金屬膜電容器,這些產品不僅具有優異的性能和穩定性,還廣泛應用于新能源、工業控制、通信等領域。此外,凱勵公司還致力于產品升級和工藝改進,不斷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
作為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凱勵公司始終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公司積極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和資源循環利用方案,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同時,凱勵公司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社區和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些舉措不僅體現了凱勵公司的社會責任感,也為其在電子行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市場的擴大,Excelitas公司開始尋求全球擴張。公司先后在北美、歐洲和亞洲設立了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以更好地服務全球客戶。在全球擴張的過程中,Excelitas注重本土化戰略,積極與當地企業合作,共同開拓市場。這一策略不僅幫助公司快速融入當地市場,還促進了公司業務的持續增長。
作為一家技術驅動型企業,Excelitas公司深知持續創新的重要性。因此,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通過持續的創新和研發,Excelitas不斷推出具有領先技術的產品,滿足了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公司還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積極申請專利,維護了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市場競爭力。
作為一家技術驅動型企業,Excelitas公司深知持續創新的重要性。因此,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通過持續的創新和研發,Excelitas不斷推出具有領先技術的產品,滿足了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公司還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積極申請專利,維護了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市場競爭力。
在當今社會,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趨勢。Excelitas公司積極響應這一趨勢,致力于研發和生產綠色環保的產品。通過采用環保材料和生產工藝,公司成功降低了產品的能耗和排放。同時,公司還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形象,還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請注意,以上故事僅為基于假設和一般行業趨勢構建的框架性描述,并不代表Excelitas公司的實際發展歷程。如有需要,建議您查閱相關官方資料或新聞報道以獲取更準確的信息。
其實自己原本不是電子這個行業的,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產生了興趣,于是想靠著興趣學學。 一沒單片機的基礎,C恐怕也要從頭開始學,但是想和壇子里的朋友一道,記錄下自己的一點點進步,遇到不會的問題隨時探討。 我會盡量記錄下自己的學習心得與 ...… 查看全部問答∨ |
|
事無巨細,GCC AVR入門詳解 乘著Cepark電子園正在搞AVR單片機開發板優惠活動,花160塊錢買了他們提供的散件。近日終于收到了,雖然是散件,自己焊的也很難看,但好歹能用,足夠我折騰好些日子了。希望接下去的短短日子里,能小有收 ...… 查看全部問答∨ |
|
我的關于Windows Embedded CE 6.0的文章,請大家指正錯誤 我的關于Windows Embedded CE 6.0的文章,請大家指正錯誤: http://www.cnblogs.com/wangkewei/archive/2010/06/13/1758031.html… 查看全部問答∨ |
小弟最近接到一個活 需要利用gpio口進行對智能卡的讀寫 調試了幾天還沒什么頭緒,希望各位大蝦給予支持。 先介紹下我調試的環境和過程: gpio口是直接連接到ST8004芯片上 然后讀寫卡的。我這里指的卡是一般數字電視用的CA智能卡,跟一般的小卡都 ...… 查看全部問答∨ |
本公司欲豐富自身產品線,獲投資方許可,欲迅速切入激光噴碼領域,本公司有強大的銷售網絡,有完善的裝配生產流水線,為提高產品入市效率,現面向全國公布招標激光噴碼機的開發項目,要求技術儲備成熟的嵌入式軟硬件開發團,有相關行業開發背景的團 ...… 查看全部問答∨ |
請教一下各位大蝦: 我用串口傳輸數據,為什么在ADS上調試的時候很快 而當我寫到板子上的時候 進行傳輸 卻慢了好幾倍 我用的是44b0的板子 … 查看全部問答∨ |
wince5.0 下的DM9000驅動問題(著急啊)高手幫幫忙 很是郁悶 本來是有兩個BSP 一個eboot是通道(5.0的bsp) 一個usb是通道(4.2的BSP) 但是第一個進系統后DM9000不通 第二個的DM9000的是通的 為了走網口 我決定用第一個BSP (兩個BSP在板子上都能用)去改DM9 ...… 查看全部問答∨ |
剛學習做ramdisk,用從www.denx.de 的ftp服務器上下載的ramdisk_image.gz,mkimage之后就能夠正常運行,我自己制作的時候,開始沒有用busybox,我從eldk的工具中拷貝了幾個ppc-82xx的常用命令,包括sh了,然后又按照網上的說法從eldk的ppc-82xx的lib ...… 查看全部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