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健康中心開發出一款新型腦機接口(BCI),可將腦信號轉化為語音,準確率高達97%,是目前同類系統中最高的。該團隊在一名因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俗稱漸凍癥)而語言能力嚴重受損的男子大腦中植入了傳感器。啟動該系統后,該男子在幾分鐘內就能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相關研究15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
這款腦機接口旨在幫助那些因神經系統疾病而無法說話的人恢復語言交流能力,它可解讀用戶說話時的腦信號,并將其轉換成由計算機朗讀的文本。
研究團隊招募了一名45歲的ALS患者參加臨床試驗。該名患者的癥狀是手臂和腿部無力,言語也很難理解。
2023年7月,團隊向該名患者植入了專用的BCI設備。4個微電極陣列放入左中央前回,這是大腦中負責協調言語的區域。這些陣列可以記錄來自256個皮質電極的大腦活動。
患者在提示式和即興對話環境中都使用了該系統。在這兩種情況下,語音解碼都能實時進行,解碼后的單詞快速顯示在屏幕上,系統也會不斷更新以保證其準確運行。研究團隊還對軟件合成的聲音進行了訓練,使用的正是患者之前的聲音樣本,這使計算機在大聲“朗讀”患者所想的單詞時,聽起來完全就像患者得病之前的聲音。
試驗顯示,在第一次語音數據訓練中,該系統花了30分鐘,以50個詞的詞匯量實現了99.6%的準確率。在第二次訓練中,潛在詞匯量增加到125000個單詞。僅用1.4小時的額外訓練數據,BCI就在這個大大擴展的詞匯量下實現了90.2%的準確率。在繼續收集數據后,BCI的準確率仍保持在97.5%。
ALS“凍住”的其實是人們控制全身運動的神經細胞,因此患者會逐漸喪失站立、行走的能力,也會失去對說話肌肉的控制。腦機接口技術在近兩年不斷更迭,給了ALS患者重新“說話”的機會。此外,腦機接口在恢復運動和刺激神經方面也有重要用途。人們期待看到該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甚至出現消費級腦機產品。但在此之前,這一領域腦電信息采集的規范和標準制定,還需格外慎重。
關鍵字:腦機接口
引用地址:
利用自身聲音訓練人工智能,腦機接口新技術讓漸凍癥患者重新“說話”
推薦閱讀最新更新時間:2025-04-20 21:33
消息稱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準備啟動臨床試驗
Elon Musk 的腦芯片初創公司 Neuralink 正準備啟動人體臨床試驗,將腦芯片植入人體。 根據 Neuralink 的介紹,它的目標是構建“腦機接口”,允許在大腦和計算機之間無線傳輸信息。 據衛報報道,馬斯克承諾,Neuralink 技術“將使癱瘓的人能夠比正常使用拇指的人更快地使用智能手機”。 據每日郵報報道,該公司正在招聘一名臨床試驗主管,合適的人選將“與一些最具創新精神的醫生和頂尖工程師密切合作,并與Neuralink的首批臨床試驗參與者合作”。 “該職位將領導并幫助建立團隊,負責支持 Neuralink 的臨床研究活動,并在快節奏和不斷發展的環境中監管互動。” Neuralink 已經成功地
[醫療電子]
靠想象就可控制機器臂快速運動 無創腦機接口效果已接近腦部植入傳感器
據美國《科學·機器人學》雜志最新一期發表的論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科研團隊日前開發出一種可與大腦無創連接的腦機接口,能讓人用意念控制機器臂連續、快速運動。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效果接近于過去需要在腦部植入傳感器的有創腦機接口。 當人類思考時,大腦運動皮層中的神經元會產生微小的電流,不同的思考活動,激活的神經元也不同——這就是腦機接口技術所依靠的原理。因此,科學家通過傳感器收集電流,再使用信號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等,就可以將使用者頭腦中的意念,轉化為機器臂的實際運動。 此次,卡內基-梅隆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賀斌團隊提出一種基于連續追蹤模式的訓練框架,并通過“源成像技術”,提高對想象運動連續追蹤的解碼精度,實現了一種效果良好的無創腦機接
[機器人]
意念控制的可穿戴機器人,不是恐怖片而是溫情片
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ATR)4日對外展示了一款可用意念驅使的穿戴式機器人。該機構希望這款機器人未來與家電、輪椅等組合起來,在老年人或殘疾人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輔助作用。
這種機器人運用了連接大腦與機器的“腦機接口(BMI)”技術,由ATR、日本NTT公司、島津制作所等共同研發。
當天一名使用者展示了坐在電動輪椅里喝水的情景。他頭戴讀取腦波的設備,不出聲默想約6秒后,電動輪椅便自動移動到水龍頭面前。之后,穿在使用者上半身的機器人轉動他的手臂,最終用杯子接水并送到他的嘴邊。
據研究小組介紹,“想喝水”的腦波不夠明確,設備較難解析,因此他們讓使用者默念“想活動手”,使之成為一連串動作的開關。
[嵌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