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華為與新智元主辦了“華為HiAI能力開放公開課”,很多我們的讀者都關注了這次課程。于是不少讀者留言或者在問答類平臺邀請我們來回答,如何看待和理解這次課程。也有讀者本身就是移動應用的開發者或者從業者,來詢問我們到底如何將HiAI平臺帶來的AI開發能力與自身業務相結合,以及想要走這條“移動AI之路”,要注意哪些地方。
仔細想想,這確實是一次從各方面詳細解釋了HiAI架構與華為提出的移動AI戰略的“干貨分享”,感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看看。但畢竟這是一次偏重AI平臺與技術能力的分享,很多移動應用開發者可能對這個領域還比較陌生,所以我們今天來專門回答一些讀者的提問。
我所接觸到的很大部分移動應用開發者,其實目前還處在聽說了AI很好,但對于到底如何進入AI,如何快速完成商業化,以及到底選擇如何與平臺發生連接,還是有些模糊。
所以我們希望用最直白的方式,從一個不懂算法的開發者的視角(中國大部分移動開發者都是如此),來審視一下HiAI架構到底帶給了開發者哪些東西。在面對AI的時候,開發者又應該如何思考,如何來完成自己APP的快速AI化。
從移動時代跳到AI時代,不能聽別人怎么說,僅僅跟著風口起舞。更重要的,是開發者要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
“我要小風險嘗試”
假如我們是移動應用開發者,聽說了AI可以給自己的APP實現各種功能,加持各種炫酷的玩法,我們的第一反應會是什么?其實最理性的反應一定是一句話:我能玩得起嗎?
這并非杞人憂天,就在剛剛,AI大神Yann Lecun發了條推特,意思是AI泡沫會快速破裂,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目標定在月亮那么高的AI企業,錢已經快花完了….
大概世界上最大的悲劇莫過于此:AI還沒搞出來,錢搞沒了….
其實在HiAI架構和麒麟970芯片到來之前,中國的移動應用開發者如果想嘗試AI,基本的套路是購買云服務商的AI相關算力與服務,這個是按流量計費的,用戶越多成本越高,并且很多測試部署都會產生成本。而更可怕的其實是開發者必須從頭收集海量的訓練用數據,以及模型訓練的巨大工作量和訓練難度。
顯然小開發者、創業團隊是很難承受從頭開發AI應用的時間、技術和費用成本的,中大型移動應用團隊則無法承受價值不確定性和戰略壓榨。
所以說,假如我是移動開發者,想要嘗試AI化,但又對未來沒有百分百把握,那么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小成本快速進場嘗試的機會。
HiAI架構目前之所以具有唯一性和領先于行業的想象力,是因為端側開放的AI運算能力在行業內僅此一家。換言之,開發者就避免了使用云服務進行AI開發的高額成本。基于麒麟970芯片中NPU的專項處理能力,開發者即可以享受高于GPU十倍的AI算力,又可以規避掉超高的成本壓力。
而連接了HiAI架構之后,整個華為的移動AI生態,提供給開發者的是相對完善的五大引擎和全套接口,也就讓開發者有了可以針對性實現AI能力達成的平臺,避免了自己收集數據,從頭訓練這個過程的技術難度和大量時間與金錢成本。
從開發者的價值選取中看,麒麟970和HiAI架構的出現,是通過端側計算這個相對更合理的算力支撐方式,給開發者提供了平臺支持,解決了硬件瓶頸。而全面開放的平臺策略解決方案輸出,則讓開發者省去了一切從頭來的尷尬,可以專注于移動場景,專注于手機上的AI體驗。
綜合來看,小風險、低門檻、有較強生態整合度的HiAI體系被搭建出后,應用開發者就可以基于平臺能力去開發創新性的AI應用。而不是從頭做起,面對未知進行高成本長時間的盲目探索。
風險小,回報可期,是一切技術商業的前提。
“我的APP,當然我做主”
在面對AI時,另一個開發者必須關注的問題,是自己的APP到底能否通過AI獲得成長,還是僅僅湊個熱鬧?
今天很多領域中,單獨利用AI場景或者AI能力達成的體驗已經非常出名,比如說電商領域的識圖購買。一旦某個能力出名了,一般情況是行業內的競品都會跟風加入,裹挾了很多開發者其實是“不得不AI”。
但這里有個問題,就是這種跟風和模仿來的AI應用能力,其實只是一個單獨的片段。大家都有,當然自己也要跟進。但基于開發環境的閉塞,這個AI能力無法得到完善,也不能跟其他功能產生聯動。時間一長,開發者就會發現自己被某個AI功能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版本更新之后就無計可施,只能讓AI淪為雞肋。
這就是開發平臺無法解決關聯推理和持續開發的問題。由于機器學習框架中完成的模型都是單一的,很難跟其他能力拼接在一起形成整體。
而這種問題的解決方案,就是使用HiAI架構這種平臺所帶來的推理開發能力。HiAI架構目前提供的解決方案和平臺功能,涵蓋了視頻、拍照、AR、電商、社交、語言翻譯六大領域,可以說基本覆蓋了今天移動應用的主要區域,并且全面開放了芯片能力、應用能力和云端能力。
換言之,開發各種各樣的關聯技能,或者進行不同程度的開發升級,都可以借助HiAI來達成,實現應用的強成長性。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很多貿然闖入AI世界的移動開發者,都僅僅滿足于某個細節AI了。這其實帶給用戶的體驗提升有限,但卻耗費了自身大量成本。AI的前提,必須保證自己是APP的主人,可以清晰的規劃APP下一步的需求與發展,讓想到與做到之間沒有鴻溝。
在HiAI架構非常強調的開發應用層能力中,集成了通用深度學習開發框架,兼容各種開發方式。這意味著,開發者不會在HiAI上僅僅完成了加速,或者某個能力的AI實現,然后就無事可做了。HiAI提供的能力整合化服務,可以結合識別、學習和主動輸出多種能力于一體,讓開發者在AI領域找到適合自己的聚集點。
優質的平臺,當然不是給開發者一條路,讓開發者走到黑,而是應該給開發者一個棋盤,讓大家自己去縱橫捭闔。
“我要干我最擅長的事”
還有一個在移動AI開發領域一直沒有被正視的問題,是中國大多數開發者并不是工程師,并不擅長技術突破,他們真正擅長的或許是運營和商業創意。
但吊詭的是,我們今天在討論手機上的AI時,似乎默認了開發者應該都要懂算法、懂搭建、懂機器訓練,否則似乎就不是真正的AI。但實際上,做AI就要“全民懂算法”,絕對是一種技術偏見。
AI作為一種工具化的后端技術,顯然更合理的方式是開發的歸開發,應用的歸應用,整合在同一平臺下的高效任務分配,才可能有更加合理的生態化。
回到開發者這邊,我想大部分移動開發者對于AI的需求,是我不需要開始學習復雜的算法和模型,而是要知道去哪里接入這些算法,直接作用于我的APP,并讓我清楚的知道接下來還能做哪些更酷的事。
總而言之,開發者真正應該發揮的,是自己的創造性和和商業洞察力。而技術應該越來越友好和簡單,而不是讓每個開發者都變成全鏈路的專家。
HiAI引擎的目標,通過開放應用層API,使能開發者在不懂AI算法的情況下也能開發高質量AI應用,完全聚焦在應用的體驗和業務實踐上。這就需要平臺將多種能力全面開放給開發者,在不同層級打開AI開放基礎環境,讓不同需求、不同基礎的開發者都可以有效選擇適合的方式,即使徹底不懂算法的開發者,也可以短時間將自己的APP進行針對性AI化。
符合這一條件的,目前來看世界上僅有HiAI框架自己。蘋果和三星目前對AI芯片能力都采取了封閉政策,更別提全面化的開放。
HiAI最突出的業界價值,顯然是在平臺層面提供了不同等級、領域的能力輸出,把選擇權歸還到了開發者這一邊。
通過工具化、全輔助式的AI架構支持,讓開發者重新回到商業和創意當中,或許才是AI的正路,也是AI生態化的未來。
下面我們或許期待的,是開發者通過對新環境、新基礎不斷去學習與摸索,快速打造出能夠激發廣泛關注的現象級AI移動應用。
當鮮花和舞臺都準備好之后,大概就要看開發者自己的了。
上一篇:從云到端,看2018年華為麒麟如何讓AI真正落地?
下一篇:廈門火炬高新區打造新時代典范園區
推薦閱讀
史海拾趣
近年來,電子行業經歷了多次技術變革和市場調整。面對這些挑戰,Aplus Integrated Circuits公司積極調整戰略,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品創新。公司成功開發出多款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型集成電路產品,不僅滿足了客戶的多樣化需求,還為公司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Aplus Integrated Circuits公司在成立之初,便專注于集成電路的研發與生產。公司創始人憑借在半導體行業多年的積累,帶領團隊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成功研發出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特點的集成電路產品。這一技術突破為公司贏得了市場的認可,奠定了其在行業內的地位。
面對全球化的市場競爭,Elpakco Inc公司積極實施全球化戰略。公司先后在歐美、亞洲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與當地企業開展合作,共同開拓市場。同時,公司還積極參加國際電子展會,展示公司的最新技術和產品,提升了公司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隨著電子行業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奇美公司深知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因此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公司研發團隊積極探索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的應用,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和競爭力的產品。這些產品不僅滿足了客戶的需求,還為公司開拓了新的市場領域。
Brite-Led Optoelectronics Inc公司自創立之初,便專注于LED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在一次關鍵的技術突破中,公司成功開發出一種高效、穩定的LED芯片,其亮度與壽命均遠超當時市場上的同類產品。這一技術突破迅速為Brite-Led贏得了市場認可,奠定了其在LED行業的領先地位。隨著該技術的不斷迭代和完善,Brite-Led的產品逐漸廣泛應用于照明、顯示、背光等多個領域。
本文描述的是系統設計方面的一些關鍵性問題,特別關注印制電路板(PCB)地和電源平面布線技術。現代化的ADC需要現代化的板設計。沒有精確的時鐘源或仔細設計的板布線,則高性能變換器將達不到其性能指標。 單IF外差接收機結構和高級的功率<nob ...… 查看全部問答∨ |
|
問一個鍵盤的模擬問題,如何做一個畫面鍵盤來代替微軟的軟鍵盤,有點難度呀!!! 各位好,我現在想用自己的畫面來實現一個鍵盤功能.就是當用手點觸摸屏幕畫面中的A按鈕時候(A按鈕是我自己畫的一個按鈕),能夠象點微軟的軟件盤上的按鍵"A"一樣的功能.這樣就可以完全代替微軟的軟件盤了. 請問該怎么調用API,或者如何實現呢? ...… 查看全部問答∨ |
|
請教各位高手,我用CCS3.1環境調試如下程序,為何出現加法錯誤? typedef struct { char x; char y; float Error[4]; } tainfo; tainfo taInfo; taInfo.Error[0] = 1; taInf ...… 查看全部問答∨ |
|
如圖所示為阻容耦合共射放大電路的交流通路。題目已知Rc,RL,以及不加負載RL時的輸出電壓Uo,求加負載后的Uo。以下是我的理解。由于晶體管右側的線路為線性有源二端網絡,因此,可以利用戴維寧定理將這段線路視為回路X,但這個回路X中的兩個電阻Rc ...… 查看全部問答∨ |
高級嵌入式linux軟件工程師 職位描述: 1、熟悉Linux操作系統,對其內存管理、驅動、內核同步等有深入的認識并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2. 熟悉TCP/IP協議, 對linux內核網絡協議棧的實現有深刻理解。 3、熟悉Linux系統上的常見應用,熟練使用shell ...… 查看全部問答∨ |
- ?YINCAE 將在 SEMICON Southeast Asia 2025 展出先進半導體材料解決方案
- 黃仁勛現身北京:宣布NVIDIA來中國30年重要決定
- 意法半導體披露公司全球計劃細節,重塑制造布局和調整全球成本基數
- HBM4 內存正式標準化,JEDEC 發布 JESD270-4 規范
- 英偉達市值一夜蒸發1.3萬億元:美國要嚴管芯片對華出口
- ?日清紡微電子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亮相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破局AI眼鏡性能、續航、成本“不可能三角”:芯原推出高集成度參考設計方案
- 芯原查凱南:“云邊端”跨端協同,構建GenAI體驗
- 芯原劉律宏:芯原“緊耦合系統架構”解決方案,為AR/AI眼鏡突破能效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