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之所以選擇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重科技這條道路,原因在于重科技對中國作為未來一個更強大的國家具有重要的意義。紫光發展重科技產業之所以通過國際并購切入,是因為可以有更高起點,可以獲得橋頭堡,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加大研發投入,建立更好的機制,能夠迅速發展起來。六年來,事實證明我們的發展道路是正確的。”在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即將開展前夕,紫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偉國接受組委會官方合作媒體《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說。
在談到對第六屆電子信息技術博覽會的看法時,趙偉國表示:“電博會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一次大閱兵、一次實力和各個能力的全方位展示,紫光這次參加電博會希望把我們六年來的發展向社會、向我們的客戶做一個系統的匯報。”
《中國電子報》:紫光這些年的發展選擇了一條“重科技”產業發展路線,什么是“重科技”?為什么要這樣選擇?
?趙偉國:紫光選擇重科技道路是由紫光自身的清華基因和紫光企業的機制所決定的。紫光作為清華大學旗下的高科技企業,應該為國家承擔責任,為國家科技產業做出自己的貢獻。為什么選擇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重科技這條道路?原因在于重科技對國家、對中國作為未來一個更強大的國家具有重要的意義。
重科技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它是尖端科技。在全世界只有少數國家擁有這樣的核心技術,精度已經到了納米級,在全球所有產業領域它的精密程度最高。
第二,它是產業基礎。集成電路是整個IT產業、互聯網產業的基礎。我們看到網絡無處不在、信息無處不在,其實背后是集成電路芯片在主宰。雖然它如此重要,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卻非常薄弱,目前還不能說在全球有一席之地,只能說是一個后來者。這樣一個產業對中國的經濟產業安全、國家安全,甚至對國防都有重大的影響,所以它是整個產業的基礎和核心。
?第三,它是資本密集。在集成電路制造領域要進入第一集團,就必須每年保持百億美金的投資規模,如果沒有這樣的投資規模是很難在這個領域發展下去。像英特爾、三星它們在這個領域累計投入已超過千億美金,而且仍然保持著每年一百億美元以上的技改和研發投入,所以這個行業是資本密集的產業。
第四,它是技術驅動。不同于互聯網企業以及很多其他的新興企業。集成電路企業它主要是靠技術驅動,是憑本事吃飯的,而不是靠商業模式或者營銷。
最后它是不可復制的。我想無論是美國還是韓國、日本,如果一些主要的集成電路企業不存在了,這個國家很難再產生這樣的企業。在中國,這個領域我們要很努力,才能發展下去,去形成這樣的企業。同樣,這些企業的存在恐怕也不可替代。
《中國電子報》:紫光從“芯到云”的戰略,目前做了哪些布局?成效如何?
趙偉國:紫光經過了六年的發展,已經初步打造了一個從芯到云的基本產業鏈。起初我們通過移動芯片設計切入到集成電路市場,再通過存儲芯片制造形成縱深,繼而延伸到了云計算產業領域。在集成電路芯片領域,紫光手機芯片在全球排名第三,智能卡也在全球排名領先。在存儲領域,紫光同樣取得重大的突破,特別是我們在武漢、成都和南京所興建的存儲芯片工廠,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在云計算、網絡領域,紫光擁有路由器、交換機、服務器、存儲、安全等IT基礎設施能力。中國的互聯網巨頭、政府、大型企業的網絡系統、很多都是采用紫光設備搭建的。紫光也有政務云、私有云、公有云。在2018年的上半年紫光將會推出自己的公有云服務。
《中國電子報》以往紫光給外界的最深印象是大舉砸錢進行國際并購,現在卻在轉向自主創新為主導。這樣的轉變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
趙偉國:它其實不是一種轉變,而是一種戰略邏輯。如果我們很多領域都從頭開始,從頭研發,或許等我們的技術研發出來的時候,就已經過時了,可能永遠跟在別人的背后吃土。就像打仗一樣,你可能還沒過去對手就已經在灘涂上把你打下去了。通過并購切入重要的技術領域,我們可以獲得橋頭堡,從而讓我們進入這個產業變的更加容易一些。這是一種策略,并不是說我們喜歡收購。在收購之后,我們可以獲得完整的知識產權、技術、團隊、產品、市場。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加大研發投入,建立更好的機制,就能迅速的發展起來。事實證明,六年來,紫光在這些領域采用這樣的發展模式是成功的。
《中國電子報》紫光將參加即將舉行的第六屆中國電子信息技的博覽會(以下簡稱電博會),您認為電博會的舉辦對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從大到強有什么意義?您對它未來的舉辦有什么建議?
趙偉國:電博會已經舉辦五屆了,今年是第六屆,紫光是第一次以集團來參加。電博會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一次大閱兵、一次實力和各個能力的全方位展示。紫光參加電博會,希望把我們六年來的發展向社會、向我們的客戶做一個系統的匯報,為中國乃至全球的新IT產業、互聯網產業做出我們的貢獻。
上一篇:直播星遭遇野蠻式堵截:誰在演繹劊子手
下一篇:上海川土微電子有限公司獲Pre-A輪融資,磐霖資本領投
推薦閱讀
史海拾趣
隨著電子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DEVCON公司不斷投入研發力量,通過技術創新,成功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新材料。其中,甲基丙烯甲酸甲酯、環氧類、改性硅烷密封膠等產品,因其優異的性能和廣泛的應用前景,成為了電子行業的明星產品。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DEVCON公司的競爭力,也為整個電子行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ETI Systems深知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公司一直注重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通過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激勵機制,ETI Systems吸引了一批具有豐富經驗和專業技能的優秀人才加入公司。同時,公司也積極為員工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工作環境,讓員工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創造力。這種重視人才的企業文化,為ETI Systems的長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ebm-papst一直致力于通風和驅動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在中國市場,公司針對數據中心等特定應用場景,推出了革命性的創新產品——“數據中心列間空調用軸流風機”。該產品憑借其獨特的設計和優異的性能,榮獲了2022年中國制冷展創新產品獎。這一技術創新不僅解決了數據中心散熱的難題,也進一步鞏固了ebm-papst在通風與驅動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為了進一步推動公司的發展,City Technology于1993年決定售出部分股份,并在1996年成功在倫敦股票交易所上市。這一舉措為公司帶來了更多的資金支持,也為其后續的資本運作和戰略擴張提供了可能。上市后的City Technology在資金、人才和市場資源等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為其日后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Ferranti Electric Inc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1880年,由Sebastian Ziani de Ferranti(塞巴斯蒂安·齊亞尼·德·費蘭蒂)在英國創立。作為發電機及殼式變壓器的發明者之一,費蘭蒂博士不僅擁有交流發電機、高壓電纜、斷路器等176項專利,而且他的創新精神也為公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初創時期,公司就專注于電氣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逐漸在電氣行業嶄露頭角。
RF 工程師(工作地點 深圳龍崗) 要求:(本科以上學歷 3人) 1.精通RF電路設計與分析,熟練掌握天線設計實際經驗及低噪音放大器線路設計,有車廠實際經驗者優先。 2. 熟練使用ADS、MWO、ANSOFT、IE3D等RF仿真軟體(ANSOFT、IE3D必須得懂。 3. 有 ...… 查看全部問答∨ |
這是飛思卡爾公司著名的COLDFIRE系列處理器的編程參考手冊,coldfire的中文資料不多,這里轉過來希望對更多人有用。此參考手冊,包括指令集描述 coldfire內核架構 尋址模式等 … 查看全部問答∨ |
在把cximage600_ce全部編譯通過后,運行demo_ce,出現部署錯誤,具體如下: 1>------ 已啟動部署: 項目: zlib, 配置: Debug CE50CHS (ARMV4I) ------ 1>未指定的錯誤 1> 2>------ 已啟動部署: 項目: tiff, 配置: Debug CE50CHS (ARMV4I ...… 查看全部問答∨ |
請問哪位兄臺了解802.1d協議,知道802.1d標簽和優先級的。我在網上查802.1d優先級和標簽都查不到,不知道這個標簽是不是和802.1q標簽一樣,加在報文的頭部?!? 查看全部問答∨ |
module ff( clk, rst, in, out ); input clk; input rst; input in; output out; reg out; reg in_pre; always @(posedge clk) begin if (rst) begin in_pre <= 1\'b0; out<= 1\'b0; end else ...… 查看全部問答∨ |
|
VHDL 類型轉換的完整詳細版,有表格比較和示例說明的最好啦~謝謝! 在網上找的資料都不完全,有的還是不對的。 最近發現,數字信號的處理在 VHDL里真的不是很好弄,尤其在類型轉換里,沒辦法誰讓它是強類型語言呢~ 比如 bit(),to_bit(), bit_vector(), ...… 查看全部問答∨ |
- ?YINCAE 將在 SEMICON Southeast Asia 2025 展出先進半導體材料解決方案
- 黃仁勛現身北京:宣布NVIDIA來中國30年重要決定
- 意法半導體披露公司全球計劃細節,重塑制造布局和調整全球成本基數
- HBM4 內存正式標準化,JEDEC 發布 JESD270-4 規范
- 英偉達市值一夜蒸發1.3萬億元:美國要嚴管芯片對華出口
- ?日清紡微電子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亮相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破局AI眼鏡性能、續航、成本“不可能三角”:芯原推出高集成度參考設計方案
- 芯原查凱南:“云邊端”跨端協同,構建GenAI體驗
- 芯原劉律宏:芯原“緊耦合系統架構”解決方案,為AR/AI眼鏡突破能效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