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擔心人會變成機器,而機器又會具有人的頭腦。下面就隨工業控制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內容吧。
——卡雷爾·恰佩克
如今,“機器人”(Robot)一詞對我們來講已不陌生,并正在逐漸成為使用高頻詞。掃地機器人、寵物玩偶機器人、仿生機器人……還有軍事領域的探測機器人、掃雷機器人,甚至“殺人機器人”……無論是工廠流水線上的機械臂、還是戰場上的無人機,動畫片里的“哆啦A夢”機器貓、還是電影里的機械戰士,或者是手機上的虛擬問答軟件,似乎都可以被稱為“機器人”。可這些外形各異,功能不同,卻同被稱為“機器人”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
中文“機器人”三個字,讓我們不自覺地給它畫了幅像:由機械組裝而成的人形物。但其實,外文通用的Robot這個詞本身,并沒有包含機械的意思,因為這個詞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意思更接近于“人造工人”。
Robot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Capek)的三幕科幻劇《羅素姆萬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劇目內容很簡單,卻涉及到很多發人深省的反思。
故事發生在未來,科學家羅素姆醉心于活體仿制和創造,醉心到想把自己變成造物主,代替上帝。他相信除了交配以外,一定能找到更簡單、更快捷、更易于塑造的造物方式,他每日研究實驗,想仿制人體的一切。
但侄子小羅素姆和工廠繼任的老板們卻并沒有對科學的信仰,他們只想要效益、要利益。于是,在老羅素姆的研究基礎上,他們把“人”進行精簡。感情、思想、藝術、美……那些“沒有用”,卻“非常貴”的部分,全部需要被刪除。他們不想造人,他們要造的是“勞動工人”,而這些“勞動工人”就叫“Robot”——這個詞脫胎于捷克語的Robota和波蘭語Robotnik,前者譯為強迫勞動,后者譯為工人。它們造價低、智力完善,外觀與人類無差異,唯一不同就是沒有靈魂。
工廠的流水線上,制造機器人的也都是機器人,原料攪拌、皮膚生產、內臟織造,骨骼生產……被生產出的機器人在十年里銷往各地,承包了大部分工作。相應地,人類無所事事,陷入衰敗,連生殖功能都逐漸喪失了。機器人逐漸感到人類的無能,開始發動戰爭反抗并全面屠殺曾經的“造物主”。那個唯一剩下的人類見證了,或許是機器人界的“亞當”和“夏娃”,去開啟我們不會知曉的新紀元。
這類機器人反主的劇情,而今已并不新鮮。但劇本完成的1920年,還沒有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也沒有《終結者》或是《變形金剛》。當時,人們還因世界大戰而感到迷惘或破碎,恰佩克卻已提早看了幾個世紀。他對機器人的種種設想與反思,至今仍是機器人故事的基本框架。
其實,人類對機器人的熱衷并非是近幾個世紀才出現的。在《列子·湯問》中便記載了這樣的故事:西周時期,工匠偃師制作出一種歌舞人偶,歌聲合律、舞步踩音,疾走緩行,俯仰自如,甚至還會拋媚眼兒。將人偶拆散,內部亦五臟俱全,雖都是假物,但無一不備。這讓周穆王感嘆:“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這大概就是人類最早的機器人,和恰佩克筆下的“萬能機器人”非常相似。
不同的是,偃師的故事為的是稱贊匠人的技藝,是當時人類對于自身能力的愉悅感。而三千年后,這種企圖媲美造物主甚至取而代之的想法,愈演愈烈。我們對于機器人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是亞里士多德所期待的:將人從勞動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讓人類可以為追求自我的美好而活著。我們希望依靠機器人滿足人類各個階段的“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類不僅需要衣食無憂,還有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最終自我實現的需要。于是,機器人研究就遍布了各個領域,為保護士兵安全,未來戰場很可能實現“無人化”,利用“戰場機器人”去幫助士兵進行“3D”任務——即“Dull”(枯燥)、“Dirty”(臟)、“Dangerous”(危險)。為滿足人類社交需求,“聊天機器人”、“問答機器人”在智能技術還未成熟的情況下,就已經吸引了不少用戶。為實現尊重的需求,“勞動機器人”、“陪伴機器人”都能讓人產生成就感或者被關注感。而當這些全部可以實現的時候,自我實現的需求會激發人類渴望成為造物主。
人類渴望成為造物主并替代造物主的想法,很可能會映射在日后的機器人身上。這樣的規律,讓許多思考者們為之擔憂。不僅如此,在機器人研發過程中,并非所有人都是齊心的。人們很可能為了滿足自身的“實現”,去修改約定好的制造要求。在《萬能機器人》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場景,研發者在考慮過可能發生的后果之后,依然更改了參數進行實驗,“不為別的,只為了成就感”。
人性的弱點加之技術的不可控性,讓機器人的研發道路上,反對之聲不絕于耳。對類似反對之聲,恰佩克顯得很悲觀,他借劇中科學家之口表示:“沒有人有勇氣終止機器人的生產,人們會砸死他的。畢竟,機器人可以更高效地幫你完成工作,而這差不多就意味著人類的滅亡了”。
不過,至少是現在,人類仍有機器不可替代去完成的事情。在恰佩克的年代里,就有很有趣的一項:做飯。“他們沒有味覺,根本不行”,恰佩克一筆帶過,卻讓人眼前一亮。現在已經有“做飯機器人”出現了,但不靠計量而是靠經驗和功力才能做好的餐食,應該也是最晚被替代的那種吧。
還有思想和藝術。那些需要創造力和打破規則的領域,那些被認為“無用”卻“昂貴”的人類特性,組成了靈魂很大的一部分。那么生活的意義是否就在于看似無意義的事情之中呢?大概是的吧,就像通篇的介紹和思考一樣,最終結果并不重要,而考慮與反思,恰恰是人類還存在的痕跡。
? ?以上是關于工業控制中-“機器人”這個詞是誰“發明”的?的相關介紹,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多多關注eeworld,eeworld電子工程將給大家提供更全、更詳細、更新的資訊信息。
上一篇:核心部件依賴進口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產業鏈
下一篇:國產機床自強不息 預計在高端市場將有作為
推薦閱讀
史海拾趣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AVAGO公司開始致力于研發更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其中,一次重大的技術突破發生在光纖通信領域。公司成功研發出了一種高性能的光纖收發器,這一創新不僅提高了數據傳輸的速度和穩定性,還極大地推動了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這一產品迅速在市場上獲得了廣泛應用,為AVAGO公司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CANDD公司意識到單打獨斗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于是,公司開始積極尋求與其他企業的合作機會。通過與知名電子品牌商的合作,CANDD公司成功將其技術應用于更廣泛的產品領域,進一步擴大了市場份額。同時,公司還與其他技術提供商建立了戰略聯盟,共同研發新技術,實現了互利共贏。
Easy Magnet Corp公司最初由幾位熱衷于磁性材料研究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創立。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型磁性材料,具有極高的磁導率和穩定性。基于這一發現,他們開始研發適用于電子產品的磁性元件。最初的產品雖然簡單,但因其高性能和可靠性,很快在市場中獲得了認可。隨著訂單的增加,公司逐漸擴大了生產規模,并開始了技術研發的深入探索。
國博電子在軍用領域同樣占據重要地位。作為參與國防重點工程的重要單位,公司為陸、海、空、天等各型裝備配套了大量的關鍵產品,確保了以有源相控陣T/R組件為代表的關鍵軍用元器件的國產化自主保障。通過軍民融合的發展模式,國博電子不僅為國防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促進了自身技術的不斷升級和產品的持續優化。
隨著業務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ETA-USA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布局。公司先后在中國、歐洲等地設立了分公司或辦事處,以更好地服務當地客戶。這一全球擴張策略不僅增強了公司的市場競爭力,也為其帶來了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合作伙伴。
三十五.GEL文件的功能? GEL文件的功能同emuinit.cmd的功能基本相同,用于初始化DSP。但它的功能比emuinit的功能有所增強,GEL在CCS下有一個菜單,可以根據DSP的對象 ...… 查看全部問答∨ |
當我屁顛屁顛地跟在老師后面不厭其煩詢問如何編寫某個程序的時候,老師總是對我說先畫出你程序的 控制流程序圖吧。當時覺得麻煩,也就把這經驗之談當成了一陣風吹過。現在,走上了程序開發這條路 ,才知道開發之前系統的規化一下自已的思路是 ...… 查看全部問答∨ |
6410(或2440)上, 向GPIO口寫1(或置高) 的步驟是不是以下這樣: 6410(或2440)上, 向GPIO口寫1(或置高) 的步驟是不是以下這樣: Port X Pull-up/down Register --> pull-up enabled (置高使能) Port X Configuration Register - ...… 查看全部問答∨ |
|
請教一下在ARM9下wince系統的視頻監控如何實現,有沒有大蝦們做過類似的。最好可以給出實例代碼,萬分感謝!可以發送到本人郵箱:jhlovebb@126.com… 查看全部問答∨ |
在下初學VHDL,下面是一個D觸發器的VHDL代碼,感覺沒錯,但是Quartus2在編譯的時候總是不能成功,提示: Error (10533): VHDL Wait Statement error at text.vhd(13): Wait Statement must contain condition clause with UNTIL keyword PS: 1. ...… 查看全部問答∨ |
我以前用的51的一段顯示字符串子函數: void print(uchar *str) { while(*str!=\'\\0\') { LCD_Write(*str); ...… 查看全部問答∨ |
- 博世正式發布全新駕駛輔助品牌—博世縱橫輔助駕駛及其產品矩陣
- 貿澤與Analog Devices和 Amphenol攜手推出全新電子書 探索電動汽車和航空業未來發展
- BOE(京東方)發布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 一攬子方案提升長期投資價值
- 破解汽車與工業等應用新挑戰,TDK展示多傳感器融合與AI+發展趨勢
- 英特爾攜海信發布端側會議領域垂域模型解決方案,讓商務會議更安全更智能
- 英特爾攜手MAXHUB聯合發布企業級AI PC, 加速AI大模型在端側落地
- 助力低碳數字未來 英飛凌攜多款創新成果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 AI驅動pH監測解決方案實現更清潔的水資源
- 羅克韋爾自動化與亞馬遜云科技攜手推動制造業轉型,聯合展出先進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